作者:陈旺全
在我们古镇滩歌,千百年来流传着一项民俗活动,那就是春节期间举行的社火表演。社火表演的初衷一是为了祭拜神灵,祈求庇佑,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万民安康。二是为了全民互动,活跃气氛,增进情谊,欢庆佳节。
社火表演由各种节目组合而成,例如跑探马,踩高跷,舞龙狮,唱秧歌等。这诸多的节目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值得我们去挖掘与传承。今天咱暂且不去探寻这些节目的来龙去脉,就专门戏说一下难登大雅之堂的捣蒜罐吧。
捣蒜罐是滩歌古镇独有的一项民俗节目,也是秧歌表扬中的一朵奇葩,通常以丑为角色。扮演者要么在脸上画一只蛤蟆,要么就画一只蜘蛛,斜眼歪嘴,服装怪异。动作滑稽搞笑,行为荒诞不经。个个手持竹竿,竿头束有黄腊,腊身涂满油彩。倒骑在驴背上东张西望,专挑大姑娘小媳妇的脸蛋添彩,吓得大家纷纷避让。捣蒜罐在社火表演中是最没有才艺的角色,只要胆大脸皮厚,就能将表演进行到底。反正只要自己不尴尬,那么尴尬的永远是别人。捣蒜罐的队伍,总是显得不伦不类,再加之乱涂乱抹,影响大家观看秧歌,很容易令人生厌。昔日的捣蒜罐其实是很不受群众欢迎的节目,所以被人们唤做末流角色,在整个社火表演中,往往出力不讨好,反而还会遭人白眼。但秧歌表演就像是一支行军打仗的队伍,既得有探马小队彩旗飘飘,奔驰开道,还得有蒜罐大队倒骑毛驴,扫尾断后。
有人说捣蒜罐的队伍给人们脸上涂油彩,是为了红红火火,热闹开心。那么倒骑毛驴捣蒜罐又是何意呢?
相传这个动作是由八仙之中的张果老捣药炼丹演化而来。捣蒜罐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平安。张果老《题登真洞》有诗一首:
修成金骨炼归真,
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谩随青岭秀,
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
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
肯教踪迹掩红尘。
捣蒜罐的民俗节目历来已久,但至于为何要扮丑且放荡不羁,无从考证,莫非是神仙变异,幻化成了跳梁小丑,也就是昔日传承下来的蒜罐形象。
古镇之中的黑池殿村十多年没有耍秧歌了,但在庚辰年春节期间,大家都心血来潮,耍起了红红火火的大秧歌。并且对昔日的马上社火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更改。为何要更改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土地无人坚守,骡马皆已变卖。就连毛驴也跟着消声匿迹了,诺大的滩歌古镇,真的是一驴难求。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除了其他节目增强了娱乐效果之外,捣蒜罐的人们也开启了创新之路,远离昔日的驴背,变成徒步前行。这样更加轻便灵活,行动自如,可以无拘无束的跟着音乐舞动身姿。以前骑在驴背上吹的是口哨,现在跳跃奔走,喊的是口号。简简单单的改进,既增强了蒜罐队伍的表演特色,也适应了当下年轻人的狂欢潮流。故而一经演出,便火遍了全网。
网传天水麻辣烫起初是由一个叫“一杯梁白开”的天水女孩在网上发了段短短七秒钟的视频而爆红于网络的,因此,麻辣烫火了,人潮如海,带动了天水整座城。且不说麻辣烫之火火的是色香味还是地地道道的食材,也不说麻辣烫之火是偶然还是必然,但迎来了这泼天的富贵,“一杯梁白开”的小女孩绝对功不可没。她才是最应该免费吃麻辣烫的第一人。
春节期间,我们黑池殿村的捣蒜罐也火爆了全网,霸屏了朋友圈。缘何会如此了?究其原因,蒜罐之火,火在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火在装扮快捷,只需一条红绸被面,两颗彩色气球和一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粉嘟嘟的笑脸。火在参与简单,男女均可,老少皆宜。火在狂欢的同时夹杂着呐喊,既释放了原始的激情又减轻了身心的压力。
三月二十号,古镇的几百名蒜罐客去助力龙城天水麻辣烫,着实又火上浇了把油。让红红火火的天水更加火气十足。
三月二十三号,武山又在水帘洞举办了览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捣武山千人蒜罐舞的春游活动。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那狂欢的节奏,足以感染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我曾用一首打油赞誉我们家乡的捣蒜罐:
丝绸被面满天红
千人涌进水帘洞
助力旅游大发展
全凭蒜罐扭乾坤
麻辣烫之火,烧红了整座龙城,挖出了八千年来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那么家乡的捣蒜罐之火,能否像麻辣烫一样,将沉睡中的武山点燃,能否揭开武山大地神秘的面纱?
莫问春风何时来,其实春风早已追随家乡的千人蒜罐舞潜入了陇上江南的山水之间。远方的朋友,倘若你想探寻开心快乐的奥妙,就快来武山捣蒜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