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逢过了秋分,晚风起,总像曾几何时得故人,带着一身桂香,踏着一地黄叶,翩翩如约而来。
秋水,自带季节的颜色,早晚冷暖的温差,也造就了色彩的反差。 水,只是镜子,倒映的是自然的身影,用包容,容纳了秋天的色彩,用安静,带走了余辉的绚丽。
秋叶,蕴藏了四季的能量,从冬的蕴藏,到春的萌芽,再到夏的绽放,到了秋天,把四季的精华,化作了色彩的装点,用凋零的飘落,只为演绎一场四季轮回的无常。
文明再进步,我们还坐在这里看花开花落,流水青山。
2.
当初选择江南生活,大概还是因为这里的四季分明。有了四季分明,就有了季节感,也就有了时光的流动感。如今回到蓉城这种感觉几乎没有。
毕竟,有时光,才有生命。
所有的美,无不背后透着的是生命的气息。
一个朋友说,他在厦门工作了几年的时间里,每到桂香时节,再忙,也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家小住几天,下了高铁,闻到了满城的桂花香,也就有了生活的感觉。
我总被说成不求上进,不会积极进取得那类人。可是,前面那么拥挤,人潮鼎沸,即便是用尽力气,挤了进去,又能做什么呢? 要么上台等着被挤下去,要么还没上台,就已经落水。
3.
摄影路上走的越远,也就对生命得经历体会越深。 最近一部香港热映电影有句台词说:我已经不记得我爸爸的样子了。另外一个说:所以我们需要摄影。
色彩,除了是书本上学到的,更多的是向自然界去学习的。如果连四季自然的色彩变化都不敏感,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过只是僵化的公式定律。
色彩,是要入心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入脑。入心了,哪里都是色彩的变化和应用。 如果只是入脑,就会刻意找到公式定律下的色彩。
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 “脑”和“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脑貌似负责思考的,像个工具。而是心,更像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思想,意识,念头,大概都不能完全解释的明白。
4.
我问云南一个做摄影旅行朋友,你每天面对那么多不同要求的人,不会很累? 他说,你把自己揉成一团水,对方即使一拳打过来,也就化解了戾气。
交流的意义更多是为了获得认同,知识,感受,之所以起纷争,争执,还是因为不够自信,没法容下更多的不同。
但这摄影里,这些都无足轻重,底线只是求得自己认同。
就如很多人看你感慨秋天,就会说你伤春悲秋,但伤春悲秋这个词,也是拾古人牙慧而已,你问他怎么伤春,怎么悲秋,他肯定不知道。 究竟是悲秋,还是爱秋,也只有自己知道。解释多了,反而更加显得不合时宜。
秋风起,树叶落,故人来,千言万语,都揉进这秋天得斑斓与零落里,这也是一种刚刚好。
文明再进步,我还在这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