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朋友圈被百雀羚的神广告刷屏了。
百雀羚与一个叫“局部气候调查组”的公号合作,推出了长度427厘米,阅读用时约需6分钟的”一九三一“的百雀羚一镜到底的长屏广告,在4A广告门上“百雀羚神广告又来了!”的文章一经推出,获得了10W+的阅读,5W多的点赞。一时好评无数,然而,也有好事者惊呼,3000万的阅读转化不到0.00008,销量与广告投入出入有点大啊!如此好事者不是“黑粉”或“水军”, 就是不真正懂得营销的人。
就单支广告而言,制作还是很用心的,非常精美,复古的画风着实突出了老上海的年代感,谍战情节贯穿着当时旧上海的市井风情,海派餐馆,本土食铺,洋行、裁缝铺,百货公司,甚至游行的学生,巡逻的警察都映衬着民国腔调.....我想这都是品牌商意图传递的品牌信息,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品牌营销活动着实是成功的。
所有的营销活动,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一个目标,转化率,让普通吃瓜群众成为自己的客户,买我的东西,形成销售。但是借助数字营销手段也未必一定要马上看到销售转化,为何这么说?
现在你去任何一家Shopping Mall 或者百货商场, 一层几乎都是各大著名国际化妆品或者护肤品专柜,而类似于丝芙兰, 包括一些韩国品牌, 比如 Insfree这样的专卖店形式也跻身这个本来就巨大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试图抢夺女人们的钱包。
百雀羚作为了一个具有86年历史的老国产品牌,在各种洋品牌的围剿下,如何寻求突破?谈科技含量?只是热衷于用那些熟悉的明星脸做KOL大把撒钱?讲故事也得有符合产品定位和调性的品牌故事,民族风,怀旧风,寻找旧上海的痕迹,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故事就足以打动阅读者(潜在的消费人群)了,所以不用迷恋数字营销工具本身,没有情怀,也玩不出什么太多的花样,毕竟平庸的营销案例比比皆是。
营销活动其实分为品牌营销和效果营销,前者并不需要和短期的销售数据去挂钩,更着重于长期的品牌建设,且通常用持续的活动去强化受众的品牌认知,构建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专业公司运用技术手段和科学的分析方法观察和追踪品牌认知度(brand awareness),品牌热度(Brand heat),以及品牌考虑度 (Brand Consideration),进而反过来再考核这些品牌营销活动的效果。后者才会关注短期的效果,通常采取促销,签售,降价,捆绑销售等方式直接拉动销售,那是和业绩直接挂钩的。
根据近期百度指数,5月7日“局部气候调查组”推出这则长屏广告,当日移动端指数3,169,整体数才4,017,而5月8日,“4A广告门”推出后截至目前,移动端已到5,925,而整体达到9,328,之前和欧莱雅,自然堂基本在一条水平上,本周异军突起,直追雅诗兰黛,某种意义上品牌效应短期得到提升。所以不能仅以转化率评判这次营销失败了,就单个事件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还是那句话,品牌建设看长期,拭目以待,比如看看半年后衡量品牌的那些指数是否都提高了,销量嘛,除了品牌效应,还有商品本身的价格,质量,特性,渠道覆盖范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消费者掏腰包购买和使用的是产品本身,La Mer, Lancome美容护肤品中的“战斗机”,质量再好,品牌调性再高,用户也都高端,但是千人千“面”,不适合自己的皮肤,姑娘们也不会掏钱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