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套上枷锁,而这个枷锁却又是来自于别人的标签,比如大家把你当个道德楷模,对你十分敬重,又十分赞美你的为人,于是你沉浸于大家的赞美声中,开始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品德兼优的人,于是做事来也就有模有样,同时又唯恐别人对自己有另外的看法,害怕负面评价导致人设崩塌,最后你处处小心为人,当别人对你产生疑惑时,你就会拼命解释或想办法弥补,即便没有,心里也是很不舒服的,最终活在别人的标签里,给自己套上枷锁。
别人的标签,我的锁。
“你是一个专家,就不能说错话。”
“你不是一个大善人吗?你就该帮助我。”
毫无疑问,你给自己上了锁,只会让别人更容易“绑架”你。
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会给我们贴上标签,而同时我们也会给别人贴标签,可能是某学术界的专家标签,也可能是某种性格标签,也可能是为人处事能力等,一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是由多个标签组成,当身边多个人给你贴上大致相同的标签后,你就会开始意识到大家对你的态度,你可能不太知道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但你的潜意识却可以感受得到,你在不知不觉中会逐渐变成符合他们标签中的那个人,而这整个过程,你浑然不知。
这对于平常很注重形象的人来说,更是枷锁中的枷锁,几乎可以说能把自己锁成“寸步难行”的地步,变得顽固不化,像海瑞因为5岁的女儿吃了一个男仆人给的饼之后,觉得女儿违反了“男女受授不亲”的道德准则,于是把女儿活活饿死。这种极端情况还真不少见,我国古代很多名人圣者都是这样,似乎古代那些“名人”都爱这样?是的,他们的执着便是源于名气,为了保住名节,自己的亲生孩子都可以不要的。
这些人看起来好像脑子坏掉了,是的,随着别人的标签越贴越多,他的人设枷锁就越锁越紧,恶性循环,最终不仅毁了自己,还毁掉家人。
当然,像短视频人设、明星人设、专家人设、商家人设等这些又不同了,因为只是工作需要,现实生活可能是不一样的,工作与生活区分开,那是没什么关系的,因为他们明确知道那只是商业人设,真实自己并非那样。
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商业人设,只有内在自我设定的人设,也是一种自我肯定,同时也是框架标识,大脑默认会以此框架作为行事准则,当框架真正固化并形成之后,自我便迷失了。容易迷失的还有新修行者,他们容易把“善良”“慈悲”“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经意地会在人前自我标榜,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执着,更加迷茫,别人也可以利用你这一点对你实施“绑架”,而你将被越绑越紧,事实上这种修行已经是一种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