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型五:ROP(成长的烦恼)

ROP:Rites of Passage,成长类型故事。这类故事通常具有这三个要素:

Life Problem(生活中的问题), Wrong Way(错误的行为表现), Acceptance(接受)

大概人的情感历程都是跳跃性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年龄到达一定阶段、正在或者将要经历生活中的某件大事(毕业、婚恋、生孩子、退休、疾病……),以往的经验不再适用了,因此需要某种突破,重新获得内心的平衡。这就是成长。成长是烦恼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它是种自我否定——重新认识自己。

有些成长类型的故事只在特定的读者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常常对同一个故事的看法会分化成尖锐对立的数种观点,这些都很正常。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故事——即使很多人都说好,我的建议是你不要理会,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共鸣就是没有共鸣。这没什么,但也没必要大声说出来。回顾一下,十岁时你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二十岁呢?三十呢?四十?五十?不太一样,很不一样。有没有以前喜欢的现在不喜欢了?有没有以前觉得不怎么样的,现在很喜欢?瞧,每个人都在成长。

ROP类型的五个子类和举例:

  1. Midlife(中年):Falling Down(1993),《迷失东京》,《天气预报员》,《战争之王》,《我想我爱我老婆》,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lf?(1966),《在云端》
  2. Seperation(分离):《克莱默夫妇》,《美国式离婚》,An Unmarried Woman(1978),《玫瑰战争》,《前妻俱乐部》,《和莎莫的500天》
  3. Death(死亡):Ordinary People(1980),PS I Love You(2007),《伴你一生》,All That Jazz(1979),Wit(2001),The Sweet Hereafter(1997),《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4. Addiction(上瘾):28 Days(2000),The Lost Weekend(1945),Days of Wine and Roses(1962),When a Man Loves a Woman(1994),《猜火车》,《酒心情缘》
  5. Adolescent(青春期):《大人物拿破仑》,《美国风情画》,《美国派》,《心灵捕手》,Almost Famous(2000),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失恋排行榜》

ROP故事的主要内涵在于“经历”,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你可以晕过去,但怎么挣扎都无法跳过去。有时候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等回头再看,那些都成了人生的一部分,说不定还会为此感到自豪。要点就是“捱过去”,方法是acceptance:了解并接受真实的自我。

成长主题的争议性相对来说容易获得,因为你知道生活中很少有非黑即白的东西。但编织故事却困难得多。作者对生活要有洞见,立场要中立。角色设计也是难点,每个角色对主题的理解(动机)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任何一个木偶似的受作者操纵的角色都会毁掉一个故事。对话和情节有时候十分微妙,既不能生硬露骨,又不能晦涩难懂,很难把握。在这类故事中,善恶分明的人物比较少见,常常主角看上去不算是什么特别好的人,反角也并非是坏人(villian)——对待主题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谁是主角(protagonist),谁是反角(antagonist)。特殊情况下,对待人生经历,有时候反角的态度(回避)也许不完全是坏主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Falling Down(1993)。

你可能需要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合理生活情节,把角色的背景和life problem逐步呈现出来。他意识到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他试图去“解决”,而且在一开始貌似效果不错,这就是错误的方式(wrong way)。在这里,“错误”这个词是相当误导的。主角受到问题的强烈困扰,因此感觉必须“做点什么”。“错误”指的是想快快结束这段经历的想法,他的行为不一定违反道德法律。

ROP故事一般侧重于情感。有些情感经历必须遵循现实心理模式,比如grief(悲伤)。悲伤的心理过程大致上有两种描述,一种简略点,另一种稍详细些,大同小异。这属于写作基础知识,你可以简要提及其中的某个过程,但不能忽略,更不能颠倒。

悲伤的五个心理过程:

  1. 拒绝(不可能,你们一定是弄错了。)
  2. 愤怒(全是你们给害的!)
  3. 哀求(求求你们,我什么都愿意给。)
  4. 压抑(伤心、悔恨,再也不能……)
  5. 接受(生活还是要继续。)

悲伤的七个心理过程:

  1. 震惊和否认
  2. 痛苦和内疚
  3. 愤怒和许愿
  4. 消沉、回忆和孤独
  5. 好转
  6. 重建和恢复
  7. 接受和希望

现在我们用Falling Down(1993年上映,中译名《怒火风暴》、《城市英雄》)作为例子, 看看它的构造。必须声明,以下内容不是影评(我这里的所有故事分析都不是影评,建议阅读之前观看或重温影片)。

falling down.jpg

先说下影片拍摄背景。它拍摄于1992年,这一年的4月底洛杉矶地区发生大规模骚乱,起因是洛杉矶地方法院陪审团对1991年3月四名白人警察使用超出必要武力制服黑人罗德尼·金一案的无罪判决,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番。这个话题引起持续多年的讨论和不断反省。

为了说明故事背景和节省大家的时间,我从百度百科上摘录了骚乱之后的一些结果:

……之后,有五千人被控各种刑事犯罪。此时,人们才发现,这被控罪的五千人中,有一半以上竟然是西班牙裔。当清理财产损失的时候,人们更是惊讶地发现,有近一半因烧掠而受到损失的,是与这场审判的种族纠葛毫不相干的朝鲜裔居民。然后,通过各方面的访问和调查,完全有理由相信,有相当一部分的黑人对亚裔的不满甚至敌意由来已久,这次受到攻击并不是偶然的"误伤"。还有,这个中南区是黑人集聚的地区,当然有大量黑人住宅,也有相当数量黑人经营的企业店铺。大火一起,无法控制,也就有黑人住宅受到波及的情况。但是,在普遍的放火和抢掠中,尽管黑人经营的企业店铺纷纷挂出"黑人经营"的牌子,以期使自己可以区别于白人或亚裔,求得免于烧掠的下场。但是,根据调查,这样的标志,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对肤色相同的同胞并不因此"手下留情"。

在上述引用资料的同一页面上,你还可以看到洛杉矶警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这对了解本故事中的角色颇有帮助。

故事的主题是“偏见与态度”,或者,“如何对待偏见”,或者“遇到不公平、遇到误解、遇到偏见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等等,其实在这里都是同一个意思。写作主题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没有必要搞成“偏见与态度”这样工整的样式,只要求清晰明了,能帮助故事创作就行了——因为你不需要将它呈现出来。它是大部分读者和观众从不会注意并当场发现的那种东西,而且你最好不要让他们当场发现,否则这故事就掉粪坑里了。

故事中,William ‘D-FENS’ Foster(Michael Douglas)——家人称呼他Bill——没有回避主题。他面对问题,积极行动,是主角(protagonist)。他不想再承受煎熬,他想尽快解决问题。

编剧是这样设定Bill这个角色的: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生产洲际导弹的防务承包商,他本人从事某类非常专门的设计工作,专业面很窄,相当冷门(哪种工作需要一大盒那么多不同规格的圆规呢)。他的父亲(William Foster)已经去世,曾在朝鲜战争中受过伤,得到紫心勋章。这样的背景让Bill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抗红色阵营,保卫国家,他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要高于一般人。随着冷战落幕,公司的生意变差,Bill的处境也变差了。他与妻子Beth离了婚,只能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他总是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领地”,包括他母亲。他无力支付女儿的抚养费,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她。一个月前,他失业了,但仍然每天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衬衣口袋上别着三支笔,开着破车假装上班,不让母亲知道。他思念女儿,经常去骚扰前妻。Beth被迫从法官那儿申请了禁令。年近四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overeducated,underskilled”(教育过度,却没什么技能),一无所成,一无所有,这就是现状。他性格乖戾,不善沟通,Beth感觉他身上不好的一面总有一天会爆发。他的个性化车牌是D-FENS——defence,暗示他可能具有某种很强的并且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

以上这些全部是通过情节一点一点地让我们知道的。对于理解“show,don’t tell”原则,这又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事情发生在女儿生日的那天,天气异常炎热,Bill照常出门“上班”,堵在路上很长时间。车内空调坏了,周围的一切都让他烦躁。于是决定弃车步行去探望女儿。这一路走过来,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他在作对。这是他一个人的旅程,所以整个故事是个ROP与GF的复合结构。

Prendergast(Robert Duvall)是主题的反角(antagonist),他在某些地方跟Bill很像,又有些地方则刚好相反(要是完全像镜子一样的对照角色,那样的设计就显得太不艺术了)。他是个警察,那天是他服役的最后一天。他有个非常情绪化的妻子,呆在家里,整天担心丈夫哪天出了事回不来,几近歇斯底里。但他总是非常爱她,甚至有点宠着她,这就是他为什么决定提前退休,以至于领不到全额养老金。他们很久以前有个可爱的女儿,可惜两岁的时候夭折了。女儿的相片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

上面说过,主角(protagonist)与反角(antagonist)的区别在于对待故事主题的态度:前者面对选择,试图解决问题,后者则刚好相反,是逃避或者回避。生活中,有些问题我们只能忍受,只有时间才能解决,有时候反角的态度也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ROP类型故事中的角色往往不必(无法)区分善恶的原因。

Prendergast有出色的头脑,为人谦和,面对冒犯常常选择忍让,让我们感觉他好像有点“弱”。同事们都误以为他是在妻子的压力下才被迫选择提早退休的;他的上司一点都不喜欢他,看不起他,甚至毫不掩饰这一点。但是通过整个故事,我们发现,Prendergast有非常清楚的两条底线。第一条底线是工作,当队长用十分不友善的态度(简直是冒犯)针对他个人进行无端攻击的时候,为了继续解决这个案子,他选择了忍让(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成我,八成会当场发作);第二条底线是他的私生活,如果涉及到他妻子,他也会发火。

实际上Bill与Prendergast在故事中看上去是同一类人,他们两个在同一天面对着逐步升级的压力,直到突破临界点。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点:都失去(或者等于失去)了女儿。假如我们把两个人的工作换一换,Bill的警察生涯一定很短,说不定已经把命给丢了;而Prendergast也许跟绝大多数人一样,试着做点别的事情,生活下去。在故事中,一连串的事情把生活对Bill的不公、偏见、误解持续推进,直到他无法回头。实际上他并非没有回头的机会,当冲他而来的呼啸子弹打倒了旁边的路人,而他本人却毫发无伤的时候,也许他可以换一个念头。上帝让他奇迹般地活下来,上帝让那帮冒失的街头流氓撞得非死即伤,也许是为了使他有机会做点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可是他没有。他更加愤怒了。

故事的主题是“偏见”,你可以观察到一切情节都围绕着这点展开,没有例外。影片开始的时候,Prendergast在堵车现场命令路过的骑警停下来帮忙,他告诉那位骑警:今天是他警察生涯的最后一天。考虑到洛杉矶警察的工作状况,大部分人或许会说“congratulations”或者“lucky you”这样的话,那位骑警却阴阳怪气地说:“Lucky me!”,意思是说“真他妈倒霉,你怎么不早一天退休?要不然我也用不着在这儿停下来,大热天帮你去推那辆该死的破车。”

Bill与店主Mr.Lee的冲突发生前,他想要的只是兑换零钱去打电话,可是一罐可乐居然要8角5分,而且那老板的嘴脸是如此可恶,连V的发音都发不清楚。老板说我是韩国人,你要么买,要么滚蛋。换成一般人,心里虽然生气,但最多也就嘀咕几句走了。Bill表达气愤的方式是这样的:“你来我们的国家,赚我们的钱,却连我们的语言都不肯好好学!”他本来已经打算离开,却又折了回来,“韩国人?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送了你们多少钱?!”

Lee要他离开,他偏不走。先是言语冲突,很快便是肢体冲突。Lee从柜子底下抽出防卫用的球棒,Bill把他打倒,夺过球棒,气头之上,他一棒扫倒了旁边的货架。店老板英语不好,理解力估计也有点问题,惊慌之中他说,“Take the money!Take the money!”——他把Bill当成抢劫的了。这是个误会,但对于Bill来说,事情的性质一下子就完全不同了,他的表情从愤怒变成了冷笑,“你把我当成是贼?”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人格的极严重侮辱,这是对他七年兢兢业业工作却落到这种下场的巨大嘲讽。你这个不知感恩的韩国佬!他砸了一个又一个货架,要把价格改回1965年(我猜这是他记忆中的好年份)。

这部影片因为这个冲突场景,在韩国遭到禁映。影片对韩国人有歧视吗?我觉得没有。假如作者的想法与Bill一样,对口齿不清的亚洲人不能容忍,那么实际上他是无法创作出以上场景的。呈现出来的都是作者心中认为需要引起思考的东西,都是作者观察到的很多事实的汇集。

所以,偏见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是吗?当Bill的妈妈听说她儿子一个月前已经被解雇的时候,她惊惶失措,第一反应是“那他每天在哪儿吃的午饭?”

Prendergast用偏见来侦破案子:白人一般是不会去拉丁裔聚居区的,所以几桩案子可能是同一个疑犯所为。

Prendergast跑到山坡上的林子里去察看地形,搭档误认为他这是想去方便。

等等,等等。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直观地理解了Robert McKee在Story一书中所说的:

你越是围绕一个明确的思想来巧妙地构建你的故事,观众在你的影片中所能发现的意义就会越多,因为他们会接受你的观点,而且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能领会这一观点的含义。与此相反,你企图在一个故事中塞进去的思想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互相挤压,直到影片最终崩溃成一堆游离于主题的乱石,没有表达任何东西。

偏见、误会无处不在。Bill拎着里面放了很多枪支的包,拉链都没拉上,没人去怀疑他,因为他是个衣冠楚楚的白人。我们看着他手里拿着武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爽?当我们看到Prendergast上缴了武器,两手空空,用自己的头脑追到关键线索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不错?也许每个人心里面既有Bill的影子,也有Prendergast的影子。当你手里拿着武器的时候,就算你是百分之百正确,世界也未必会因此变得更好。这就是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

下面这张广告牌,既是Bill弃车后将要进入的拉丁裔聚居区的提示,又是Prendergast破案的线索,它代表的内涵也很深刻:

white is for laundry.jpg

左边的文字“hawaiian tropic”和下方的商品表明这是防晒油广告,右边的广告词“white is for laundry”具有双关意义,表面上意思是“白色只是洗衣房要的效果”,还能解读成“白人只不过是洗衣房里的娘娘腔”。用这种方式宣告混血的拉丁裔的骄傲。广告中间那位美丽的混血女郎身上被某个顽皮的年轻人画上了涂鸦,一个精灵似的东西爬出她的胸口,露出脑袋,喊着“help!!”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吗?我们外表骄傲,有时候内心充满了焦虑。

编剧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也很周到(在这里,细节是预设动机,以便支持后面的行为)。例如Bill放弃挤公共汽车的情节,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他骄傲的内心,另一方面也消灭了步行回家的动机漏洞。随着他的旅程,使用的武器从棒球棍、折叠刀、乌兹冲锋枪、M27火箭发射器,一路升级,接着,又是霰弹枪、手枪、玩具手枪,随着情节的升级逐步降级,这是个有趣又有创意的设计。Prendergast在得知疑犯持有大量武器的时候,突然犹豫了,随即眼前闪过逝去的女儿,她的眼神似乎在说“please!”让他下决心把这件案子查到底。假如没有这几秒钟的镜头,前面大量的关于服役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天的魔咒、对妻子的承诺等等讨论,不就全都没有意义了吗?这些虽然都是创作基础,但很多作者却往往忽略。

故事的中点(midpoint)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一个设计良好的故事必须有一个强的midpoint。在这个时候,故事必须触到真正的核心。越过midpiont,主角就进入了不归点(point of no return),高潮冲突成为不可避免。本故事的中点是用一个简单的外部情节在主角的心中启动的:一个穿着打扮跟Bill一模一样的人,举着一块牌子在银行门口抗议。此人在该银行存钱存了七年了,照理说信誉良好,眼下稍微碰到点问题,可是银行连一笔小小的贷款都不给,说他“not economically viable”(经济上无法维持)。唯一不同的是,那人是个黑人,皮肤黑得跟煤炭一样。于是Bill“明白”了,自己前面做的没有什么不妥,自己没有问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故事的结尾具有讽刺意味。Bill领悟到并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理解模式,从怀中摸出女儿的玩具喷水手枪,喷了Prendergast一脸水;Prendergast下意识地扣动扳机,了却Bill结束自己悲催生命的意愿(acceptance)。

警察队长面对媒体,开始赞扬Prendergast为民除害。照理说后者应该高兴,这是生活中的好事,不是吗?但Prendergast骂了那位虚伪的队长,还给了他一拳。如果Bill本质上不是个善类,那么Prendergast和妻子很可能就此永别了;如果Bill罪不至死,那么他本人也就成了悲剧因果链中的最后一环。

影片结束后,我们也许还会继续想一些问题。

Prendergast和Bill最后牛仔决斗般的对峙期间有段对话,足以让Prendergast明白后者的想法——他不想去监狱,不想让女儿看着铁窗里的父亲长大,他想要个什么样的结果不是很明白吗?他们两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一类人:失去女儿,为什么连他都不能理解Bill的心情?如果想谋害前妻,Bill为什么不早动手?如果想杀Prendergast,Bill为什么要故意提醒他?是什么造成经验丰富的Prendergast误判?如果不是因为这是他服役的最后一天,如果不是因为他妻子的歇斯底里,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互相理解,当他看到Bill拔出那个蓝色的塑料玩意儿,他还会选择开枪吗?

警察队长会在乎这些吗?

别人会在乎这些吗?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那么多偏见和误解,有什么办法才能消除它们?

没有答案。也许我们只能跟Prendergast那样,给自己设立一条底线,在设立底线的过程中,你被迫思考这条底线是否理智。如此,生活中可以少一些悲,多一些喜。问题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一个人究竟有多少机会、多少秒钟时间去遵守预设的那条底线?说到底,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充满悲喜的成长经历,是一段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的过程,有些争斗有意义,有些没有。每个人有了自我意志之后不免会想“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为什么我恰好是‘我’?”……,我们寻找,我们挣扎,我们想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想弄明白所有一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在这里我滔滔不绝谈论故事,似乎获得真实情感就能解决什么问题——wrong way!再好的故事也不能解决任何人的问题。故事只是心灵的朋友,伴随你我度过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文化当中对“舍”与“得”有着精辟的理解,舍与得之间,有太多的联系与因果。想不明白的人囧囧一生,通透其中奥妙...
    48岁的张昆阅读 547评论 2 3
  •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他,谈不上谁先撩的谁,但是慢慢聊天之后,好像内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就是他啦、莫名其妙的爱上一个...
    Fruitgreen院长阅读 233评论 0 0
  • 目录:1.找到自己的热爱2.做得好和热爱的关系3.我热爱的事情 一.找到自己的热爱 跑步时听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
    李绅Luis阅读 236评论 4 1
  • 总觉得圈子是一个贬义词,小圈子、混圈子,似乎都不是什么好的意思。 有事找度娘,一查,居然有本书叫《圈子》,说圈子指...
    劉清阅读 471评论 0 0
  • 记得那一年作为一名纯销售小白,到公司三个月。历经迷茫,挫折,负能量,我的确比以前进步许多。虽然没有取得很骄人的成绩...
    旗手阅读 367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