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用了三周时间,终于看完了这个13万字的作品。
不是写得不好,实在是本人基本不看现实题材,拖拖拉拉,有一搭没一搭,想起来瞅两页。
好在跟作者认识,在粉丝群偶尔有点讨论,能提醒我有这么个事没干完。
先说总体感受,一般。我看得慢,所以也逐渐能体会到作者的文笔越来越好,到最后十章左右的时候,已经有模有样了,最后这里,我的阅读速度加快,感觉作者开始能把控故事的节奏了。
为什么说一般呢?首先是故事,没有逃脱狗血肥皂剧的范畴。读者看到标题,大概会认为这是描写985大学的内部事情,想看看这高级牛逼的学校里到底有啥不一样的。结果是一样,打胎渣男师生各怀鬼胎的畸形感情,狗血得很。故事的主要人物们其实是985学校边缘人群,艺术类学生在工科985里,是不被当正经学生的。
故事的真实性我当然是不怀疑的,这些烂狗血,或多或少社会新闻上也见过一些。作为一个偏远地区985毕业生,我只能说跟我的大学体验相去甚远,我是工科,是个男生,学校不在首都。这些因素大概是我和文中的学生相差太大,不能感同身受的原因吧。
有一段不短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大学期间,而是高中时期,在北京求学深造,在家乡城郊复读。回忆长了点,读的时候都想这是不是大学故事,还是个上学故事?
相比于故事,我得夸一下作者的文笔。女性小说,对于景物的描写相对多一些,几乎每一章都有一段长度适中的环境描写,寄托作者的一些情绪,或明快,或哀伤,或感怀。尤其是最后,大概是情绪到位,水房的反复描写,让我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涌上心头,脑海深处关于青春的记忆开始浮现。
环境描写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大概是写作课上的老师教的,作者放在了心上,结构上手法极其具备统一性,不好的是,也显得单调了。文章整体上是类似单元剧的方式,在总体上有个大致的时间线,各故事之间的时间线没有必然联系。刚开始不知道这个,懵了一会。
关于人物描写,整体算得上个性分明,大概是花了心思,抑或是原型人物确实个性突出。虽然字数原因,大多数人物着墨不多,但大概能感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作为主角的吕嘉,因为有心理描写,并且参与了所有的故事,做到了有血有肉,跃然纸上。有个别人物,出场就一次,就一句话台词,这些人物还占用了名字,个人觉得有点浪费。
扯到这里了,我就想放点私货,聊聊我经历的大学生活,和书里相似的地方。
首先是这个艺术类群体,我恰好认识一些。大一的时候搞联谊寝室,我去宿舍楼里的活动区,找“美女雷达”询问,哪个寝室美女多。得到个寝室号,又根据认识的女生寝室号和寝室电话号码,推算出这个美女寝室的电话。第二天晚上,我打过去,假装是随便拨的电话,说是想找个联谊寝室,通过随机拨打的方式,想看看老天的缘分。成功了。
熄灯前半小时,一群美女鱼贯而入,进入我们宿舍,把走廊扯闲的一帮男生惊得半天合不拢嘴,眼花缭乱。八个女生,六个绝色。我在现实中再也没有一次性看见那么密集的美色了。
这件事让我们同学记了好多年,十年酒会上还被人提起,说我泡妞技术一流。其实哪有什么一流,就两点,一是动点脑子,二是大着胆子。
聊的什么早就忘了,她们几位对我们宿舍几个帅气男生还有点兴趣,可惜,我那时候有女朋友,其他几位帅哥可能是觉得这些女生文化课不好,也可能是太漂亮了,让他们自卑,总之,只有老四明确说喜欢其中一位才貌双全的女生。这家伙没有经验,当然那时候我们都没经验,他喝了酒才敢把人家叫出来表白,没成功,之后他再也不敢去找第二回了。
因为这个事情,我们跟联系寝室就名存实亡了,不过她们宿舍一直挺认真的,经常在路上看到我,很热情地打招呼,跟身边同学介绍我说是联系寝室的。
其实不能算是艺术生,应该叫特长生。有打乒乓的,有画画的,有弹钢琴的,最好看的那个是拉二胡的。
我们学校的女生,不可能一直没有男朋友,她们逐渐有了对象,一般是同院的体育生之类的。有一次,其中一个的男朋友和她一起,在食堂吃饭时跟别的女生起了冲突,男朋友打了人家脑袋一下,这下子可引起众怒了。我们学校的女生,那都是宝贝呀。一堆男生狂追她们,我恰好在,看到一堆人喊着抓坏人,就跟着追,我跑得快,最后和几个男生把她俩堵在一个坡顶。她转过头,正好看到我,眼睛闪了一下。我愣了一下,反应过来,想帮忙劝劝,发现什么都做不了,就假装不认识,让叫保安过来。男生似乎被通报批评了。
后来就挺尴尬,跟她再也没说过话,见面点头打个招呼。
那个被我哥们追过的女生,后来找了个同院很老气的男生。她们是国际贸易专业。我觉得很不值,那女生文化课是院里前几名,老八说在高中就听过她英语书法的名气。男生学的专业边缘就算了,还不帅气。我跟哥们讲了,他大言不惭,说女生没答应他,后悔了,自暴自弃了。最后毕业的时候,典礼上碰到她们几个,一起走了一会,知道那女生要去韩国读硕士。从此再无音讯。
小说里主角有过一个帮助学习的材料学院的男生,后来这个人物就不见了。我想起来我也帮助过一个女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跟我们一起上大堂数学课,她们女生比例多一点,都背着一个绿色的画夹。每次一起上课,就让我多注意了一些。我上学时就对编程很有天赋,当年c语言和c++都是院里的单科第一。她们系有做游戏的课程,有个女生就通过关系找到我,想让我帮忙指导游戏代码。是c++。其实指导谈不上,代码框架是现成的,我猜也不是她自己写的。有些bug,我帮忙定位了下,有的操作,我指点了下。我不懂游戏编程,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教了教,后来她的作业就通过了。
她不好意思麻烦我,因为不熟。每次来找我帮忙,就带点水果给我吃。我挺穷的,水果吃得少,所以记得蛮深刻。有一次,她跟我说请我吃饭,在外面吃。原来学校外面开了个麦当劳,她要带我去吃。我稀里糊涂,不知道什么是麦当劳,就跟着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吃西式快餐,印象深刻。
毕业后,她做过剧务,公关,现在在高尔夫俱乐部教小孩打高尔夫。不知道怎么的,就一直跟她保持联系,从扣扣到微信。不过平均两年才有一次对话。
学校有个特色食堂,是专门给贫困生的。一般学生都不去,以为要有贫困证之类的。我有一次抱着试试的态度,去买了一顿饭,花了三毛多,没问我要什么证明贫困的证件。从此,那里就是我常去的食堂了。
真的好便宜,一天三顿不超过两块钱。而且并不是不好吃的饭菜,跟其他食堂的区别就是便宜。比如粥汤是免费的,却不是稀的,是浓稠的,汤里甚至还能捞出大肉块。
吃了一年,大二的时候,学校改造,把原先二层的食堂拆掉了,后来就没有这个食堂了。
就到这里,毕竟这是个书评,不是我的回忆文。感谢作者,让我想起了这么多混在985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