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到毕业这几年,我接触不过不少自媒体,或者说APP。
天涯,博客,微博,豆瓣,微信。还有后来的facebook。
最开始是看上面的一些文章,后来自己也写一点。
因为换工作,有的可以说是体验人生体验不同,这些自媒体由最初的拿来看文章看新闻,变成拿来记录生活,以及影像。
最开始用的是手写的笔记本,速度太慢了。改成手机,平板。但玩这些自媒体则是最先是笔记本,后来变成手机,再变成平板。
用各种工具记录下那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一些想法。QQ空间,微信,facebook,备忘录。形成的习惯是先在备忘录里面随手写,然后再腾到各种账号里面去。但是图片往往是发送不成功的,所以一般只有文字没有图片。
先是豆瓣,因为平板登陆麻烦,默认的字体很小,操作起来有点麻烦。尤其是发照片经常失败,于是放弃了豆瓣。
然后是博客,依然有这样的问题和困扰,并且我这个人挺懒的,加上强迫症,经常要么不发,要么发一大堆。但平板上的博客APP总是发一篇,剩下的就全部失败了。
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等我闲下来想在这些工具和渠道里面找我想要的东西时进行整合归纳时,很难找,要一页一页的翻。QQ空间,微信很难,因为特别零碎,facebook则有的是彻底显示不出来。都绝望了。
那时还是习惯性用这些工具去记录,根本没有想到会遇到用户体验度高的,特别方便的自媒体。
直到遇见简书。
我一直都喜欢看微信里一些公众号的文章,虽然觉得大多数的文章然并卵,但多少可以获得一些资讯。直到2015年8月25号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说,作者很喜欢写作,别人请教她,她说你先注册一个简书自己慢慢写吧!
就这样知道了简书。
简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简单。就如一个word文档,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写了多少字。之前用笔记本的时候能看到写多少字,自从用了备忘录之后我都是写多少根本不知道。但也培养了每日一写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它的手机和平板的APP做的比较成熟,分类,插入图片,以及各种编辑非常方便。完全不像豆瓣博客网页版的和APP不同。
它的字体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完全不同,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这样的写作者对字体和格式的挑剔。
并且看起来也非常容易方便。我写的那篇关于母亲的文章给她看她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而且因为本身对摄影很感兴趣。发现简书鼓励写文章时带一些图片。这样也会促使作者去关注图片的拍摄、搜集以及美观。
但目前我对于markdown如何使用还不是很了解,看过一些文章仍然不懂。不过看起来它会使文章更加美观,那我也愿意去学,去熟练。
不知道某一天它会不会出简博,哈哈。因为有时候没有那么好的耐性去写,或者没有写完满意的整篇但脑海中会一闪而过一些很好的句子以及idea。
如果早点遇到简书,那么过去两年的生活,拍的那么多照片完全可以得到很好的呈现。
每个写作者记录者的目的不同。
当然大部分人都渴望能被发现和欣赏甚至出书,但最初的最初,写文的目的,都是为了与自己对话。
我十分赞同卡勒德·胡赛尼说过的一段话: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场景激起我的兴趣,我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其完成。
我喜欢看书,喜欢记录,喜欢写,只是想记录下那时那地所遇之人所遇之事,还有所感。
当然我也希望能写出很好的故事出来。但或许是看过太多的故事,或许是过了那个年纪,又或许是水平不够,感觉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很难感动或者触动。而且常常会觉得逻辑不通,性格中的好恶在文章中体现的太明显。所以更多的是记流水账。即使是记流水账,也能知道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在想什么。
现如今也很难看到触动内心的故事和文章。这几年断断续续看过太多文章,和故事,也看过一些畅销书,大多数过目即忘。
也许是记性不好,更多是感觉很难见到深刻。很多人都是为了故事而故事。
写作是一件需要天分的事情,也许后天的努力能弥补很多,也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写出来的故事,文章,以及本身的逻辑,角度,能否一下子吸引别人,甚至使人过目不忘,却是一件非常需要水平的事情。
总觉得写文立意,是跟做人看世界的眼界是息息相关的。天才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都是在勤勤恳恳的工作,码字。希望不负所爱。
三
跟简书不是很熟,还有很多功能不知道。
但相信它会成为自己最得心应手的APP。
当然也希望它能像之前的自媒体一样,陪伴我们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这样它就像笔记本一样可靠。在有生之年不会遗失。
在无聊时闲暇时翻出来看看,看看当年的自己在干什么,想什么。
也希望简书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