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
唐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
温庭筠来到苏武庙,想到苏武被汉使解救时,用了“魂销”二字,就是激动到不知所措!诗人又看到眼前的古祠高树,茫然若失。
再想到那送信的大雁已不在胡地,苏武牧羊的地方依然有羊群暮归,塞边烟草朦胧。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两句对得尤其工整,是唐诗中的名句、巧对。又是倒叙,很有时空转换之妙!意思是,苏武回大汉的时候(白发苍苍),已见不到汉武帝的甲帐,而他出使的时候正值壮年。
苏武带着汉宣帝颁他的封侯印去参拜汉武帝的茂陵,只能对着秋水哭诉河川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
————
温庭筠这首诗,把苏武的心情描写得特别真切!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不降,受尽苦难,为的就是不辜负大汉,而他心中大汉的代表就是武帝。所以他在匈奴北海从李陵口中得知武帝已死的消息时,对着南方痛哭,哭出了血!但是他还是坚持不降,终于等到大汉使者救他的时刻。回大汉后,见不到武帝,不能当面向武帝汇报,是他多大的遗憾啊!
除了因为苏武的忠君爱国,还有武帝和卫青曾经赦免他父亲苏建的死罪,并继续重用苏建。这份恩情,加重了苏武对汉武帝的情感!
所有这些,都被温庭筠的诗句表现出来了!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
开始两句,简单交代地点、时间、事件。然后就是美妙绝伦的对仗了。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路出”对“ 人归”,“寒云”对“暮雪”,“外”是位置,“时”是时间。实际上是客往外走,我往家归,两相分离。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少孤”对“多难”,小时候成孤儿,“多难”是安史之乱。
“为客”对“识君”,因为少孤所以总有四处为客之感,又因为认识了李端,像多了一位家人,让人心生温情。
“早”对“迟”:“少孤”发生的太“早”,“识君”又太晚,如今又要离别,人生总有太多不如意!
你走后,我一个人空流泪,下次相会的日子又在什么时候呢?
先说卢纶这个人,再说他的诗。
唐朝中晚期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首,其它九个不太闻名。卢纶科举屡试不中,但凭借才华,诗誉却越来越大,跟当政的两位丞相、多位名臣都有交往,也曾被举荐做过短期的官吏。总的来说科举和仕途都不顺。但千年一来,又有谁知道当时的那些丞相、权臣的名字?卢纶却以两首《塞下曲》入选小学课本,家喻户晓,成为唐代诗坛的一颗明星。
——————
塞下曲 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 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下面用《史记》分析唐诗:卢纶《塞下曲》
卢纶有两首诗入选小学课本,充分体现了其诗坛地位和艺术水准。
这两首《塞下曲》的故事都是来源于《史记》,前者取自李广,后者取自卫青。
《史记 李将军列传》原文是这样的: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卢纶借用这个故事,加以想象,把故事分成两天来说,前夜射石,并以整体环境(林暗草惊风)烘托之;到第二天早晨再寻箭,这样拉长了情节,更有趣味性。
不过《史记》也还个有趣的环节是卢纶没写的,那就是将军想再射入石头,就再也没能射进。这个环节反衬出了当初射虎时千钧一发之势!
后一首《塞下曲》来自《史记 卫将军列传》。
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最具意义的有两次,一次是收复河南地(宁夏、陕西、山西交界),另一次就是漠北之战,对抗单于。也就是本诗提到的场面。
当时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分头进攻匈奴。武帝偏爱霍去病,希望霍去病往漠北直接对单于,但路上俘获匈奴兵说单于在东北方向,于是武帝让卫青与霍去病对调。卫青运气真是好,单于还是在漠北。并且单于认为汉军到不了漠北这么远,所以在卫青军队到的时候,单于惊慌应战。司马迁的场面描写原文是这样的: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
李广和卫青,是西汉抗击匈奴的两位最闻名的将军(还有霍去病)。
两首《塞下曲》的人物原型又有交集,李广也参与了卫青率领的这次出击,在右路,可惜迷了路,因此自杀。所以历史跟诗歌不同,诗歌可以只歌颂美好,但历史有时很残酷。
——————
西汉抗击匈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扬眉吐气的时刻,因此成了文学家们争相传颂的主题。
先有司马迁的名篇《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列传》,后有唐代卢纶的两首《塞下曲》,汉、唐盛世遥相呼应,司马、卢纶共谱华章,我辈生于华夏,何其幸也!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
王冕是浙江诸暨人,幼时家贫,七八岁在放牛时,到旁边学堂听学生读书,忘记了放牛的事,回来被父亲大打一顿。后来他仍然多次如此。开明的父母决定随他的心愿,支持他读书。他寄住寺院,有时一个人坐在佛像前灯下读书,一直到天亮。浙东大儒韩性听说,觉得他有慧根,就收他为弟子。王冕也曾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再加上元朝是异族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多有摧残,于是他决定永不求仕。
王冕一生隐居,半耕半读,并靠卖画为生。哪怕父母妻儿饥寒交迫,他也不为所动,始终保持高洁的行操。
王冕能成为元朝最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靠的正是他的专心好学,安贫乐道。他的《白梅》诗句“忽然一夜清香发”,说的就是做学问的厚积薄发,总有一日会散发清香!王冕确实做到了!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前夜:寒雨,寒江,寒夜,平明:楚山孤!其实寒的不是雨、江、夜,孤的也不是楚山,而是作者的心境!
前两句有点历史地理问题。为什么第一句是吴,第二句却是楚呢?
作者时任江宁(南京)丞,送辛渐到润州(镇江),然后分手,辛渐往西北方向去洛阳。
一种解释:江宁、润州原来属于吴国,但后来越国灭吴,再后来楚国灭越国,所以都是楚地了。
第二种解释:江宁和润州在春秋末期属于吴、楚交界。但往西北方向走,就属于楚地了。
看第二首有句“丹阳城北楚云深”,也是说向北看是楚!
我个人倾向第二种解释。
附:
送别辛渐,王昌龄写了两首诗。第一首写平明,第二首是写前夜。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白居易
乱雪千花落,
新丝两鬓生。
老除吴郡守,
春别洛阳城。
江上今重去,
城东更一行。
别花何用伴,
劝酒有残莺。
————
白居易从洛阳被贬到苏州,好一番悲凉!
花落了,鬓白了,没人送行,只有残莺来劝酒……
另个角度看,有才华的人,确是不该太顺了!如果白居易在京城步步高升,顺风顺水,他怎么会到苏杭来?他不来,当地的文化史是不是少了一份重彩?久居官场的小圈圈,还能写出这么多让老百姓喜爱的诗歌吗?
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自元稹《三谴悲怀》。元稹的妻子二十岁嫁来,二十七岁去世,元稹为她写的三首悼诗,感动古今。
三遣悲怀
唐代 元稹
(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一)
您一位大家闺秀,嫁给我个穷书生,但是百依百顺。曾为我找不到衣服而翻遍衣篓,为了能给我买点酒而卖了自己的金钗。即使只有野蔬和蔓叶也吃得很香,要捡柴烧火常要仰仗那棵古槐。
今天我的俸禄已经过十万了,但却只能拿来给你做祭品!
(二)
以前我们说到身后事,没想到那么快就到了眼前。你的衣物已经快施光了,只有针线包还在,我不忍打开。想到与你的深情,我便怜悲你留下的婢女。我常常做梦给你送了一些钱财。
生死离别虽然人人都有,但我们是贫贱时的夫妻,让人伤心的事就更多了!
(三)
我独自坐着,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一辈子即使百年也很快过去。谈什么同穴而葬,谈什么来生再聚,都是奢侈的愿望!
我只能彻夜不眠,以报答你苦哀的一生!
“昨日黄花”的出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唐代〕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
不遇,未著花,无犬吠,本诗好几处写“无”!既然“无”,菊花没开,没有狗叫,为何还要写呢?因为于作者看来,“有”和“无”同样是“美”,空灵之美;似乎欲望减少了,情绪减少了,心灵清静了。
青溪
[ 唐·王维 ]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
这首诗我最喜欢的一句: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声”、“色”,谁不喜欢呢?
“声”动,“色”静;动到极致是“乱”,静到极致是“深”。
这两句让人享受了世间最美的“声色”!
送魏万之京
唐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前两句是倒叙,先写早晨,后写昨夜。
三四路对应于一二句(听愁对离歌,云山对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这两句写得好,但不好直译,看关键词就好:鸿雁,听愁,云山,过客!
关城树色催寒近,这句更妙——因果颠倒写法,明明是寒秋催树黄,作者却说树色催秋寒!——如此反写更显诗意之浓!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乍看不太通,细思甚感奇妙!
北固山,位于镇江,长江流过,不久入东海。
海日,指东方海上升起的旭日,生残夜,即天微亮。
江春入旧年。指旧年未去,新春即到,即春来之早。
唐代张九龄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
张九龄,是唐代贤相,却遭李林甫排挤被贬。他善用比喻,抒发政治失意。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甚妙,减清辉不是说思念减少,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
孟浩然这首诗有点哀怨悲凉,是他四十岁科举未中后写的。传说他有一次见到唐明皇的机会,皇帝求诗,他竟诵了这首。皇帝大怒,说你不曾求仕,我又何曾弃之。
其中,青阳逼岁除,写的好,青阳指春天,春天本是喜乐之季,他却说是“逼岁除”。
江雪
柳宗元(作于永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每句首字:千万孤独)
————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作于柳州)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
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1月柳宗元被召回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回到了长安。但没有受到重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从长安赴柳州,六月抵达。
公元819年11月柳宗元在柳州去世。享年47岁。
————
你自己想干的,未必是你擅长的。
你的目的地,未必是最重要的。路上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你认为成功的,未必就是成功。你没想成功的,或许让你成功了。
王勃《山亭夜宴》的两句:
竹晦南汀色,
荷翻北潭影。
尤妙!竹子挡住了南岸边的光线,荷影在北谭水中晃动。“晦”,“翻”,用词绝了!
背诵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读起来很上口,禁不住想背诵。诗写风在山林中的“作为”,景美而有情趣,古今咏风,难有超越此诗者。
《怀仙》,王勃。
其中两句我最喜欢:
紫泉漱珠液,
玄岩列丹葩。
我们学白话文,看到漱,我们就想到漱口,看到葩,就想到奇葩,
而且小学生学认字的时候,老师教学生组词,也限定在几个常用词,这就限定了,孩子的视野和想象力。
或许只有读古诗文,才能把每个字的“魂”学到,而且鼓励奇思妙想!
你看王勃,紫泉冲出珠液,玄岩排列红花……
其中的“漱”,“葩”,用的是多么鲜活!
《忽梦游仙》,王勃。其中,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
(登上霞首、云背,大胆想象!)
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超凡脱俗之心)
王勃。
《秋夜长》,其中,
君在天一方,寒衣独自香。
《采莲曲》,其中,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代·杜审言(杜甫祖父)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诗中用的最妙的两个字“渡”和“转”。
梅柳,是不能移动的,怎么能“渡”呢?
再细看,还不是“渡江”,而是“渡江春”。但“春”又如何渡呢?说“不能”,却是“能”,实在是妙!
再看“转”。本是晴光照绿蘋,他却说“转”,这里就多了几层意思,一是春日把蘋变绿,这是光合作用;二是晴光经绿蘋反射,让人看到靓丽,这也是“转”。
简单一个字,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感,妙不妙呢?
王勃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
————
王勃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附后的一首诗。前四句写实景,第五句开始转物换星移,历史沧桑。
唐朝 张说
《被使在蜀》
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
这里的名句是,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本来定的秋前回乡,却因故回不来,秋风在诗人之前到了洛阳城。这里不仅有拟人写法,还有参照物运动的趣味对比。
塞下曲
唐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后最理想的国际环境,值得期待!
诗中一句,兵气销为日月光,“气”化为“光”,把最残酷的兵战转化成最温暖的日月,极为大气,显示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改造能力。
唐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其中,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很多版本把“青云”翻译成高空,我觉得不妥,应为“黑发”。
唐代李贺的《大堤曲》“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日与作耳边璫。”髻如青云。还有,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释成“黑发”,使诗句对偶工整,也符合作者的年龄和心态。作者为官在任,然却无法施展。头发花白,白发感叹人生下坡,黑发却仍期高飞。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其中,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
这幅画描绘的特别好。
遥望远树,那是朋友前行的方向,“带”字用的绝!
又想到友人离开后,这里的村子在夕阳里孤孤单单……
明写景,实写人,字里全是情。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唐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这两句分别写水路和山路。
都是路途遥远,前句用“云开”,后句用“路绕”。
都说孤独,前句用“孤帆”,后句用“匹马”。
前句“远”与后句“迟”对照,体现了人的焦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