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拍摄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2012年立春开始,拍摄团队走进这个村庄,历时373天,最终以1000多小时的素材剪辑出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很早以前就想去看这部片子,倒不是因为它收到的颇多荣誉,单纯的是因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想知道摄像机记录下的农村是什么模样,也算是一种情结。
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就像农村的生活,日日夜夜、反反复复也不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所以导演焦波以时间为轴,2012立春,在新的一年里开始了他们的拍摄之旅。
片子里有几个主要拍摄人物,杜深忠,一个“不务正业”的农民,村子里的异类,整天摆弄笔墨,家里的苹果树开的花永远比别人家的少;张自恩,一个勤勤恳恳的村干部,整天因为村里的大事小事东奔西跑,伤透脑筋;杜滨才,父亲患有精神病,从小父母离异,艰难成长的22岁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破败的家境,既无奈又心酸。生活中各自有各自的不幸,就像村里出去打工的那个从高架上掉下来不幸死去的人一样,小人物的悲哀就像一粒粒沙土,茔没在广袤的田野里。
导演焦波的拍摄真正的深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夫妻之间的争吵,村民之间的矛盾,父与子之间的隔阂,琐琐碎碎但是呈现的人物形象很完整,他们每个人的品质、遭遇、期盼,或多或少,是中国六点多亿多农民的缩影。
杜深忠说“我一开始就对片土地没有一点感情。”果园一年的投入是7000块,苹果两块三毛五卖出,一年净收入不到一万块,他要用这笔钱供儿子上大学,养活一家人。苹果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每年花开时要挨个点蕊,果子长出来了要挨个套上纸袋,再长大一点要把袋子挨个撕掉好让它们能均匀的接受光照,然后再一个个摘下来用塑料膜盖着,唯恐一场大雨糟蹋了一年的心血。七千多斤的苹果就是这么一个个种出来的,然而就像杜深忠说的那样,这土地是不养人的。辛辛苦苦,一年又一年,杜深忠因为买笔墨和妻子争论了一次又一次;直到60岁才下定决心买了自己心心念念好多年的琵琶;女儿为了供弟弟上学十五六岁就出去打工。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杜深忠坐在路边等着下乡来收购苹果的场景,焦急、期待全都投射在一个瘦小的背影里。
“当了一年的村干部,就赚了一肚子酒。”村干部张自恩的一年都是围着村里的大事小事团团转,一不留神得罪了人还要跟人打仗。村里总有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比如杓峪村光棍张光地故意找茬,三番几次的要查张自恩的账,搞得张自恩焦头烂额。这种人在中国的农村里并不少见,胡搅蛮缠,根本听不进道理,有些人会说这些农民素质低,确实,他们的学历都不高,杓峪村里只有杜深忠一个人每天看新闻联播。其实许多农民的生活都很简单甚至于无聊,一生几乎都拘囿在自己家的那一亩三分地里,所有情绪,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这片土地上集散。
关于大学生杜滨才(磊磊)的故事争议颇多,很多人质疑村里的春节联欢会上磊磊唱的那首《父亲》是摄影组在搞噱头。磊磊与父亲杜洪法的关系一直很紧张,非常传统的中国父与子的相处方式,彼此深爱只是不善于表达。从小就失去母亲,父亲又患有精神病,自己还是个孩子,父亲跟别人打架的时候还要独当一面。贫瘠的土地,破碎的家庭给予他的是巨大的压力,我相信还有很多农村孩子所面临的境况是相似的,至少我的身边、我的家乡,不乏有这样的人。杜洪法很容易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纪录片的开始中有一幕是杜洪法在给儿子挑苹果,很笨拙的给苹果套袋子,看到一个好苹果炫耀似的拿给儿子看,还专门给儿子留了一箱大苹果。一个在儿子面前非常腼腆的甚至卑微的男人,像个孩子一样。最后儿子在联欢会上唱了一首《父亲》,在场很多人眼里都闪着泪光,杜洪法也哭了,泪水仿佛积攒了很多年,终于在这一刻爆发。
不得不说农村搞娱乐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杜深忠的琵琶可以放到台面上给大家表演了,有才艺的村民也能过一把表演的瘾,不管唱的好不好都是图大家一个乐呵。杜深忠说人要吃饱饭,精神也要有东西填充。对于农村来说,娱乐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还是一条表达自我的途径,一个寻求认同感的平台,也是一种生存之外的精神寄托。
最后的联欢会是一年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以此作为结束给了人无限的遐想,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还会有哪些故事发生。
因为是按照24节气的顺序拍摄,每到一个节气就会有一些很美的风光,印象中最美的是村里的雪景,松软、纯净,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对摄影之类的真的不懂,所以只能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