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是你文章的灵魂
前天,无意间看到一名简友因为卖文难以谋生,而忍痛离开简书的文章,从中看到深深的无奈和遗憾。我为其真诚触动,便点击其主页,发现这是一位勤奋的简友,已写下45万元字。但随便翻看了一下他的文章后,发现言词匮乏,结构松散,主题不明。
此时,我确信,他的离开是正确的。没有文字功底,还想靠写作谋生,这确实是太勉为其难了!
看到网上,那些多如牛毛、层出不穷的写作技巧及培训,“写作3个月,月入一万元”等类似文章,充斥着一种浮躁和功利,这些文章误导了很多想以写作兼职的爱好者。这恰恰是写作的大忌。因为,写作向来都是清贫和孤独,它其实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学习和模仿这种短期创收的写作模式或方法,让很多简友所发的文章,依然是空洞无物,而创收的理想与现实更相差甚远,最终让他们放弃了写作。这让我很是不安。
其实,文学向来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你的所思所想,才是文章的灵魂。如果一篇文章不能感动自己,又怎么能触动他人呢?!
二、文章的灵魂和深度,需要学识和阅历支撑
那么怎样让自己的文章有思想,有灵魂,有深度呢?这需要学识、阅历和训练。
(一)写作第一阶:反复阅读经典+整理读书笔记=有灵魂的文章
学识,就是通过大量精读文学经典所积累的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形式的掌控程度。一个优秀的作家(者)必定是建立在大量精读的基础上的,反复精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学习的过程。
常言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于下。这种向精典学习的过程,是不能取巧,而是靠漫长的积累和体会。
网上经常看到,“一个月阅读多少经典”的报道,其实,经典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反复揣摩和体会。选择你喜欢的经典作品,反复地阅读,每读一遍,你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你必须将这种体会和感受,随时记录下来,或写在书页留白处,或写在日记本上,这些零碎的读书笔记和感悟,整理起来,就是你写作的素材。这样写下的文章,才有自己的思想。
(二)写作第二阶:广泛的阅读+感兴趣的慢读=内容丰满言词优美的文章
当你的经典阅读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然后尝试着拓宽自己的眼界,加大阅读量,着重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文章进行泛读或速读。
同时,对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自己感觉写得好的文章进行慢读,细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拆解文章结构,理解和掌握其表现手法;抄录和背诵文章中优美的词句。
这种泛读与慢读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收集写作的素材和语汇;二是学习别人文章中的优点,分析写作手法、文章结构,掌握表现手法;三是与阅读过的经典进行对比,学会品鉴文章,体察优劣。
当你已具备对一篇文章进行拆解和品鉴的能力,再加上日常注重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此时,你再写文章,就会言之有物,内容丰满,言辞优美。
(三)写作第三阶:人生阅历+深刻思考=感动美文
文章真正的生命是触动他人的情感,这就要求作者的人生体验是敏锐而深刻的,能指人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
古人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人生阅历决定了文章思想的广度,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以你真实的人生体验,融入深情实感,用优美的语言和层次递进,写下别人想说而没说出口的感受,这就是文章带来的共鸣效应。这样的文章,才能触动人心。
思维的角度决定了文章的深度,面对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或突发事件,以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角度,去反复思考、反复追问,探求事物的根本,追本溯源,这样,才能开掘文章的深度。要发前人所未发的疑问,探求前人所未走的路,这样的文章才能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有所裨益。
思想的深度就是文章的深度。经常作这样的思维训练,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敏锐而睿智,你会直指事物的真相,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
当你拥有这种能力后,你会发现,你写的文章是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读者因为能从文章中得到有益的收获,而喜欢你的文章。
这种人生阅历和思维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你的生命相伴始终。
三、放下功利性的目的,用心感受写作的乐趣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写作月入几千”的成绩,更应该看到,这中间他们也是经历过反复的失败和失望。
如果你是一名正在从事文秘工作的人员,用这种模式化的训练,短期内是可以写出结构完整的公文,但基本是照抄别人的措施和想法。想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领导讲话、工作意见、方案规划和调研论文,也必须要靠长期的专业资料的收集、深入基层的调研,多角度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琢磨。
如果你是一名刚出校门的学生,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唯有在前人的经典中,用带入感,去感同身受,体验别人的人生百味,才能在有限的经历中,领悟出自己的心得。
所以,放下功利性的目的,去感受写作的乐趣,你才能在这条注定孤独且坎坷的路上,一人前行,才能走得更远,坚持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