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出来,就是为解决用户需求的,因此决定一个产品的存活时间,就在于它是否能很好的解决用户问题,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用户的耐心很小,所以快速并且彻底的解决问题成了考验一个产品是否能很好的留存下去的试金石。其中基本用户数(每天使用产品的用户数),用户停留(使用)时间,用户留存率,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产品是否能够一如既往的往下发展还是说只是邯郸学步缓缓前行或者再最初的萌芽期就被扼杀。
所以我们再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要从细而论,充分思考产品自身的属性,解决基本需求的同时要更好的满足用户额外的非刚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很好的适用产品本身的设计理念。
谈到浏览器,很多用户脑海里都是这样的概念:广告多,运行缓慢,界面设计的太粗糙,
1.屏幕旋转
2.出现闪退
3.页面缓冲太慢
4.打开百度首页会出现下载手机百度
5.下载速度很慢
6.广告拦截
7.搜索引擎
8.清理缓存之后数据依然存在
9.无痕浏览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满足用户最基本的浏览新闻,八卦娱乐,科普小知识之外的需求点是很多大众浏览器并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很好解决的阿喀琉斯之踵,某一个再研发,再PM,再运营看来是非必要条件的因素极有可能导致产品崩盘,沦陷在万千竞品的口水中。。。我们可以很好的轻车熟路的解决基本需求的次需求,但是大多数开发或者PM再写PRD或者BRD的时候忘记将基本需求极致化,在本身没有过硬的硬件底子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产品设计思路与用户体验镶嵌的无缝对接,用户大多数时候是想要浏览新闻更加的畅快,想再看新闻的时候不出现广告或者恶性弹窗,那作为基本的产品开发我们再
互联网时代早以从最初的1.0、2.0的单向时代、人工时代走向双向传播的智能时代,社交互动为主题的流动时代。1.0时代 是信息的单向流通时代,用户在这个时代中不需要互动其实也没有互动的入径来给到用户,所以只好单向的吸收。2.0是围绕着人进行的信息化双向沟通,人和人之间可以进行通过微信,QQ,E-MAIL一系列方式进行交流,互换意见,互相学习。3.0则更加智能,以人为中心,人与信息再与人的关系互动,人和信息作为两方面的载体,完整的融合在一起。
既然人作为单个传播载体越发重要,那么新时代的产品设计就要十分重视人在产品寿命中的影响地位了。以单个人作为圆心去做一个完整的原型图,去设计一个美妙的视觉图,去做一个人性化的交互,去写几行让人看了会很舒服的代码等等。
比如我再看新闻的时候,希望下拉列表能及时获取最新资讯,导航栏能清晰明了的推荐目标网站;我希望再看资讯的时候,能有一个搜索框能让我在忘记新闻地址时通过搜索几个关键词就能重新找到新闻;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之处往往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留存,我希望我使用的产品是从用户身上考虑,将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要知道用户没那么多耐心,留存某个页面的“五秒理论”现在可能只有三秒,三秒无反应可能立马跳出页面,关于留存,几乎是所有产品人的痛点,今天还10W+的用户下周就只剩一两万了,这可能是个大家都想解决的“谜”。。。
我们在乎留存是因为流失的太多
当产品足够优秀时,可以靠简单的社交方式或者宣传来解决用户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类似12306那种垄断情况,就是你要买火车票必须要通过12306,自然而然它就不用担心用户留存的问题;假设产品在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从用户着手,那再后期的运营过程中势必会因用户而抓破脑袋。流失不可避免的会发生,PM或者产品运营能做的就是做大限度的较少流失,不断的“拉新”来弥补老用户流失的损失。
为何会流失(不仅限于浏览器)
·版本更新或者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BUG,进入报错-修复-再报错-再修复的死循环
·广告困扰
·不可替代性不明显或者说不可替代性不存在(想想微信为什么那么火,想想滴滴出来前优步为什么这么火)
任何产品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论大小都需要快速并且及时的解决,我知道你需要一个反馈路径,能够更好的吐露心声,更够更好的将需求表现出来,让开发知道BUG不仅牵动他们的心,更让我们无力吐槽;让产品知道反馈页面都需要更好的交互,细节无处不在,不是吗?
任何产品都需要用户以主人翁的意识去反馈去提出意见,而作为产品团队的我们也很需要用户的建议,实现自我需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我们,用户也需要实现自我的需求;优质的内容会吸引大家去使用浏览器浏览各类新闻,同样优质的体验更会深深的吸引用户去再次的使用,良性循环总是再一次次的使用过程中增加好感的;同时作为功能性产品的浏览器也能提供更多不限于新闻,电商,娱乐等可用空间;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兴趣爱好,将细节之处做到极致,这是我们留住用户,保证用户粘性的根本原因。
有用心的产品推荐给你 请笑纳
lybrowser.cn
应用宝下载地址:
http://sj.qq.com/myapp/detail.htm?apkName=com.lieying.browser
作者:唯一的KB,小汪一枚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