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标准模板和范式
【读书笔记】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作者】【加】布兰登·罗伊尔
【本书核心】本书可以看做英文非虚拟类写作的标准模板和范式,书中列举了20个最基础的写作原则,基本上可以满足美、英等国家的大部分写作的需求。
其实,除一些内容涉及到具体英文语法规则的部分,本书大部分的原则也适用于我们的常规写作。毕竟,无论是什么语种,作者写作的最基本心态,都是希望读者能够读得懂,能够理解并认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读书感悟】
001 写作四大支柱
作者在扉页上提出了写作的四大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和语法。
结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骨架。
对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来说,这个骨架就是全书或者全文的基本逻辑构成。
文章的结构如果搭建得好,再加以丰富的事例和个性化的文笔,会让人易于理解,产生共鸣。
反之,结构不好。纵然妙笔生花,纵然辞藻华丽,读者读了半天,依旧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结构最为重要。
风格:指作者写作的个性。如果作者写作没有个性,刻板无趣,读之如嚼蜡。
可读性:指作者写作的坡道。有的书,是针对初级者的,坡道比较缓,容易理解。有的是针对中高级者的,必须有了初级的基础后,才能循序渐进,最终领悟其精华。
语法:不同的语种,有不同语种约定俗成的叙述风格和习惯。
002 六大基本写作结构
1.范畴结构——指写作对象范畴:比如先写美国,然后中国,然后英国
2.评价结构——指先正例后反例,或者倒过来,先反后正。
3.时间结构——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4.比较结构——按轻重缓急,由重点向非重点,依次叙述。
5.线性结构——按序号排列,第一点,第二点,依次叙述。
6.因果结构——先讨论原因,再讨论结果。因果依次叙述。
我们会发现,上面的结构,可以总结归纳出两点规律:
第一点是索引。
第二点是顺序。
之所以这两个是共性,答案是人的认知规律中,大脑一次无法记录过多的信息,只能先记住重点和要点。这个就是重点和要点就是关键词,是索引(就像书的目录一样),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展开,进一步描述这些重点和要点的各个方面。
有时候,人可能把大部分细节忘记了,但是记住了要点,也就抓住了对方叙述的80%以上的意图。
因此,一个会表达的人,重点和顺序线索是清晰的。对方听完了以后,马上就能抓住要点。反之,一些人啰里嗦啰嗦讲半天,完全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说话如此,写作也一样。
003 20条写作原则
书中提到的20条写作原则,实际上可以归纳为:
开门见山金字塔;结构顺序分清它。
言语简洁有个性;三遍以上才成花。
开门见山金字塔——开篇第一段,讲书本书核心,然后以一个论点,三个描述这样的金字塔结构来陈述。
结构顺序分清楚;——在写之前,就想清楚自己采用什么样的写作结构和安排顺序。
言语简洁个性化;——不要啰嗦、重复的话语反复讲一件事情。保持作者自己言语的个性化,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刻板地在说教。
三遍以上才成花。—— 一篇文字,至少要修改三遍以上才算基本合格。
004 “目录阅读法”
对应本书关于结构方面的描述,我想到了“樊登读书3天读出好习惯”训练营的匡海老师,提出的一个“目录思维导图法”。
他提出,一本书拿到手以后,首先根据书的目录,构建一张思维导图。有了这个图之后,按图索骥地去阅读,有利于快速地抓住全书的核心要点。
匡海老师这个“目录思维导图”抓的,其实就是结构。
目录结构,以一张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比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图形,不断地对思维导图进行增添修改,整个人就能跟着作者的写作构架和线索顺畅地阅读和理解下去。这比拿起书,一味地从头到尾读,要更容易理解得多。
按照“目录思维导图法”,我在阅读本书时,采取的方法是:
1、把本书的目录扫描入电脑,用“文字识别”变成了文本文字;
2、导入“幕布文档”,形成思维导图;
3、用“WPS脑图”打开思维导图,一边用“WPS脑图”,一边修改,阅读完成后,全书要点基本抓住了。
4、按照修改好的思维导图,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5、修改三遍以上。
这样,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算是阅读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