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写的文章,重温了一遍现在放上来”
这个周末读完了勒庞的《乌合之众》。
其实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本书,知道勒庞在这本书勾画了一个愚蠢、武断、感性、易被控制的群体形象,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拜读这本著作。我最近一两年都在观察、思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通过观察,我发现我对于集体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排斥心理:讨厌超过六个人的活动、讨厌一帮人喊口号打嘴炮、讨厌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讨厌群体中的“政治正确”,更不用说去组建、维护好一个团体了。现在喜欢少数人,就几个特别好的朋友,吃吃饭聊聊天吹吹牛。喜欢这种小集体的感觉:放松、惬意。
有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里,会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竟然发现自己从小到大,竟没有真正的从内心认为自己从属于一个集体。我想这和我的读书经历有关。
小学读了两个学校——小学一二年级在广东读书,二年级下学期因户口问题转回常德。
初中读了两个学校——小升初因“就近入学”原则进了常德第四中学,初一暑假最后一天,我妈突然跟我说:明天去“常英”上课。我还清楚的记得那个场景:我在QQ上和同学聊着明天去哪个网吧玩,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蒙了,跟他们说了一句“我来不了了,我明天有事”就匆匆下线了。后来才知道,因为我一学期没用QQ,没有联系同学,我的去向在那个学期竟然成了班上的谜团,导致他们以为我是因为某个女生转的学(这段经历超级狗血~现在想起就好笑)。转到常英之后,虽然这两年可以说是我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有一帮非常要好的朋友,全年级每个人都认识我,早早的考上了芷兰免去了中考的紧张……但是我仍然无法忘记刚刚转进去的时候老师对我的不屑,对我成绩的怀疑(为什么我平时上课的测试几乎每次都三四十分,期中期末考试却是前几?),以及个别同学对我的故意排挤。
高中的时候我也仿佛读了两个学校——高二分班,我们高一的大约十个男生分到隔壁班去了,不巧的是分到的班小团体风气特别严重,一直排挤我们转过来了同学。我们尝试着融入之后,未果,那就算了。从此以后对喜欢搞小团体的男生非常的厌恶。直到现在我们高中男生都是分为两帮:高二转进来的男生和原来的男生。
大学就不用说了,来到上海这个人情比较淡薄的地方,不要妄想什么团体集体了。
我渐渐意识到,如果一直以这种融不了任何集体的情况,未来对职场会非常吃亏——融入不了集体就是融入不了企业就是无法和匹配企业文化。这次读勒庞的《乌合之众》,并非为了一起和勒庞说群体是多么无知、愚昧、感性,然后与群体划分界限,产生廉价的优越感。而是为了看看群体的本质是什么,好让自己慢慢融入甚至操控群体。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乌合之众》中充斥着大量的种族歧视、男女歧视等旧思想,这些糟粕,弃之。我将摘抄部分句子,附以读书心得,以指导自己。
**要领导他们(群体),不能根据建立在纯粹的平等学说上的原则,而是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动心的事情、能够诱惑他们的东西。** 简单来说,在群体中必须要“造神”。这个“神”可以是人——让群体动心的品质、事迹、才华,可以是观念——正义感、价值感,也可以是物质——利益。不管是人是观念还是物质,都只是“神”一种载体,归根到底是需要用一种群体都崇拜、向往的东西去吸引他,把这个“神”在群体决策中的权重放的无穷大,然后利用这个“神”,去引导群体。我觉得,平等学说并不是不能领导他们,把平等学说看做一种观念,一种神,可以用这个神来引导那些崇拜这个神的群体——中华田园女犬这个极端的团体的神不就是“男女平等”这个观念吗?好好的观察,挖掘这个群体崇拜的这个神,然后利用这个神去领导这个群体。
**决定群体的特点:无意识人格、传染现象、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 群体是没有人格没有理性的,不要希望群体能够充分理性、充分冷静的思考。正因为这样,观点在人群中是非常容易传播的,群体成员也非常容易看见他们所希望看见的——即使他们所看见的根本不存在。书中举了船员和窗前蜡烛的例子,我倒觉得这种群体无意识人格、传染、易于接受暗示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网络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他们具有绝对、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会产生有效的影响。** 看到这句话时候我吓到了,不得不承认,这句话非常对,非常有杀伤力。让演讲者和一堆人夸夸其谈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疑问和鄙夷的:这句话说得好绝对,这句话怎么证明,这句话好主观,这句话好没有逻辑。我喜欢听有学识的人说话,他们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但是99%的人听后者说话会睡觉,听前者说话会兴奋、如获至宝。反思一下,就是因为前者的观念绝对(主观),毫不妥协(片面),简单明了(无逻辑)。如果公开演讲(当然面对的对象必须是普通人),一定不要太过讲逻辑,感性一点、绝对一点,这样听的人会很兴奋,很认可你。群众们从来就没有渴望真理,面对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够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轻松成为他们的领导者,凡是让他们幻觉破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这句话翻译的通俗一点就是:群体推理出的结论都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甚至是强行把不相关的关联在一起),并立刻将其“归纳”成一个规律。嗯,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不是群体推理的特点,这是很多人推理的特点。但是反过来想想,这是无可避免的。人都是先感性理解归纳,再理性证明。100个人里面,我想90个人没有理性证明的意识,剩下10个人中的7个人没有理性证明的方法,剩下的3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没有理性证明的必要。
**实事求是的说,伟人的真实生平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我们的伟人在大众神话中呈现出什么形象。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实的英雄。** 这是真实与虚假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在想,真究竟是什么,假究竟是什么?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我眼中的你,到底是不是真的你?会不会因为我的观察,导致你不自觉的发生了改变?——这是薛定谔的猫。但是,我们所崇拜的英雄——科学家、政客、企业家,真实的他们是非常平凡的,那我们崇拜的是什么呢?我们崇拜的,就是我们心里的他,心里的英雄。不要跟我说乔布斯冷血暴躁抛弃了结发夫妻和女儿,不要跟我说xx的成功只是个巧合,跟他本身无关……当你说这些的时候,你在追求那个真实的伟人,可是你崇拜的那个伟人,只是你心中的那个“人”——他不存在于现实生活。我一直都信奉的这句话,所以我不崇拜任何人。
**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1,形象、词语和套话;2,幻觉;3,经验;** 想说服群体,语言上就需要用形象的比喻,高大上的词语和很真的废话,内容上要多给群体画饼(这个饼要根据群体的那个“神”来画),然后选一些事实来当做经验去论证。这三点,难道不是一个游说演讲内容的三个特点吗?政治家最大的能力就是驾驭辞藻,最大的工作就是改变词语。举个例子:Great Firewall,防火长城,中国国家防火墙。听着名字好像是预防外敌,实际上你我都懂。
**群众领导动员手段:断言、重复、传染** 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需要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以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他们的看法,这样才能够回到自己的观点上。简短有力的断言(不需要逻辑,不需要论据)——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起来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然后让这个断言不断的重复、不断地重复,就会慢慢的在群体中进行传染,继而形成了群体文化——看看马云如何打造阿里的文化。
就简单记了这些,我觉得需要明白群体的特性,然后利用这些特性去融入他,然后慢慢改变他。但是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大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