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班路上,收到了室友打来的语音电话,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因为她忘记带钥匙了。
果真,接通第一句就是“你在宿舍吗,我忘记带钥匙了。”
每到这时,我都会很正经地先提醒她一句“那不是宿舍,那是家。”
室友在电话那头嘟囔,“那不是家,那只是我租的房子,我的一个窝。”
我说:“租的房子也可以是家啊,至少在这座城市里是。”
她回我:“我不喜欢管租的房子叫“家”,这样有点对不起有家人在等我的那个家……”
电话结束后,突然觉得这是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
你们都习惯把租来的房子称作什么?家?宿舍?出租屋?容身之处?
今天,想跟你们来聊一聊「你在哪一刻,会把租来的房子当成家?」
@Vicky_Chen
把出租屋当成家,应该是和男朋友一起为我们那间屋子添置各种物件时。
我们一起布置的最满意地方的就是落地窗旁那一块地毯。
地毯上面摆满了我们两年来夹到的大大小小的公仔,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就直接坐到那里,被他们包围着,幸福感满满。
有时候是端两杯红酒,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聊聊天,有时候是打开笔记本看一部片子,旁边点上从宜家淘来的香薰。
哦对,我们还给它们起了名字,感觉他们都有了生命呢,就像一家人一样。
有家人的地方,怎么能不称之为家呢?
@萌瓜子
刚毕业的穷学生,没有多少钱。租来的房子很小,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两张桌子。
好在有一个陀螺女友,从搬进来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计划着要怎么改造的更舒服了。
从情侣水杯到锅碗瓢盆再到桌布和照片墙,最开始的半个月,几乎每天都会网购一样东西回来,塞满那间出租屋。
我喜欢这样的对话——“你乖乖在家等我回去”、“我在家做好饭等你回来哦”。
因为女友一直在,所以我很早就将它称为“家”了。
@hello呀
大学毕业工作后,跟闺蜜一起租了一间单身公寓,闺蜜习惯把它称之为宿舍。
我内心觉得,宿舍吧还不至于,家吧似乎程度还没到,就这么维持了一种奇怪的关系。
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了一只很可爱的猫咪,跟闺蜜商量过后决定把它带回公寓。
名字取为hello,跟我初中时在家养的那只猫咪名字一样。
每天下班后,开门的第一句就是:
-“Hello呀,我回来啦!”
-“喵~”
嗯,我想我回家了。
@螺号瞎吹
跟女朋友分手后,独居了一年多,最近养了只英短,名字叫耳朵。
每天早上它都会舔我的脸,直到我醒;每天下班后它就腻在我脚边,直到我撸它撸够为止;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会钻到被我里让我搂着。
我们相处得很愉快。
我觉得,有猫咪的这间屋子,挺有家的感觉。
@亲爱的热爱的
今年过年回来,我在一个老小区的顶楼租了间阁楼房。
严格的说,那其实是个窝棚。
让我下定决心租下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它是个独立空间,不被打扰;二是因为露台上有个小花坛,种着栀子花、月季和蔷薇。
只看了一眼,我便开始在脑子里想象着它们盛开时的情景。
经过我的一番照料,初夏月季花和栀子花都绽放了。
下班早的时候,我会自己做一两道菜,然后搬张小桌子到露台,就着傍晚的风和栀子花的清香享受晚餐。
植物有种特别的力量,看着它枝干上新长的芽苞、鹅黄的嫩芽、新抽的枝桠、含苞的花朵、一夜绽放的繁盛,内心便会涌动一种奇妙的感觉。
那些乐此不疲拾掇这间棚屋的时光里,让我对它渐渐滋生了家的感觉。
我觉得,不是我对它有归属感,而是它因为我的付出,归属于我。
@活在白粥里的鱼儿
我在上海,老家在江苏,因为离得并不远,老妈每隔两三个月都会来小住几天。
只有这时候,我的一日三餐才不再只是外卖和早餐店的包子。
每天下班最期待的就是赶紧回家,吃上老妈做的饭,然后陪她去小区周围溜达一圈。
每次临回老家之前,妈妈还会特意给我包好多饺子放在冰箱里。
这样后面的十天半个月,我的早饭和晚饭就有着落了,即便只有一个人,吃着妈妈包的饺子,也会感觉我的出租屋,像家一样温暖。
@BBananann
跟我合租的室友,是我大学的3个室友。
不过大家都选择了各不相同行业,工作日都很忙,很少聚在一起吃个饭。
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得闲一点。这时候,有个小伙伴就会在我们的四人群里招呼大家:我们一家人今天聚个餐吧。
因为刚毕业,工资不高,聚餐通常都是在家里。看着大家在厨房择菜洗菜说说笑笑,会有种这辈子不嫁人,跟她们一起过也不错的想法。
「我们一家人」,我觉得这真是最温暖的词语了。
不管你是否承认,偌大的城市里,大概租来的房子才是最能包容你、给你最多温暖的地方。
所以,不管我们迁徙到城市的哪个角落,都应该抖擞起精神,让自己住得像回事儿,哪怕你只在这里短暂的逗留一年半载。
毕竟当下,我们只能把对生活归属感的追求,置放在四壁之内。
以上这些「把租来的房子当成家」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份融合的生活态度:认真、细腻和踏实。
毕竟,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
这与乐房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让更多租客实现「从有地方住,到住得更好」。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安稳的空间,夜夜好梦,并在清晨爽朗地醒来。
#你在哪一刻
会把租来的房子当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