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读写文意兼得”读写结合教学新模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创建了“多元读写,文意兼得”读写结合教学新模式。
今天的活动主题是语文思维课堂,从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应用入手展示适合语文学科的思维课堂。孙老师让我们展示的新模式主要应用在精读课文中,这样安排,大家既能学习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复习课,又能了解精读课的大体流程及思维训练点。
所以很感谢孙老师,更感谢孙老师给我们工作室这个展示的平台,也希望大家针对我们的模式多提宝贵意见。
“多元读写,文意兼得”读写结合新模式,力求以实际操作为主,教育理论为辅,共同走向高效语文课堂之路。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汇报。
一、模式依据—解读小学“多元化读写语文”学科思想
二、模式环节—细读“多元读写文意兼得”读写结合教学新模式
一、模式依据--解读小学“多元化读写语文”学科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开展读写结合的依据)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前置性检测卡设置的依据)
课标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正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县教研室结合我县教育和学生发展实际,首先提出了“多元化读写语文”的学科思想。
“多元化读写语文”中的“读写”从狭义上来看,可理解为我们正在开展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从广义上看,包含的内容则非常丰富,包括阅读、习作、写字,甚至是口语交际等有关语文的方方面面。“多元化”体现在内容多元、途径多元、评价多元。
1.内容多元。包含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
2.途径多元。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语文课程实施水平,比如专家引领、调研指导、校本研究、活动促进等等。
3.评价多元。既有教研室和学校层面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语文学科教学。
我们读写结合工作室,以“多元化读写语文”学科思想为引领,扎实落实“读写结合”,确立了向课堂要效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创建了“多元读写,文意兼得 ”新模式。
二、模式细读——解读“多元读写,文意兼得 ”读写结合教学新模式
正因为语文学科的多元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是丰富多彩,自2013年起,在张伟教授的引领下,在教研室的指导下,语文大力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并于2014年,出版《小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一书,我们在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新模式。
基本框架
多元导入,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品读句段,领悟方法——总结提升,实践拓展。
教学环节
(一)多元导入,揭示课题——灵活使用知识树
“多元导入”的意思是导入方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可以使用传统方式导入,如创设情境式、前后联系式、设置悬念式,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单元位置、文本内容、学生特点、不同课型等灵活使用知识树导入。
1.知识树导入。根据文本特点,绘制单元及单课知识树,在单元起始课或复习课时使用效果最佳。
“知识树”是王敏勤教授提出的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通过“知识树”整体把握学科教材,能教会学生疏理、归纳、总结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整体构建、系统掌握。2016年,我县开始知识树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也验证了特别适合在单元起始课和复习课中使用知识树。
(课件展示)当然知识树并非课课都要用,而是在需要的地方使用,不要为了使用而使用。
2.创设情境导入。教师结合课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3.质疑课题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思索、激发阅读兴趣。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与其他课题的不同之处,然后质疑课题。“为什么课题加引号?”“为什么用意思相反的词组做题目?”“这些话是谁说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力。
4.前后联系导入。教材的编排凸显主题性,每册单元为一个主题,而一个年级上下册,年级之间前后衔接、递进,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通研教材,整体把握好教材,并融会贯通,运用好这些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以以第6课《爬山虎的脚》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加深印象的同时,回顾叶圣陶老爷爷的爱观察、爱写作的优秀品质,为进一步学习叶老关心下一代,平易近人奠定基础。
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导入”“烘托法导入法”“对比导入法”“欲扬先抑法”设置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导入等,我们要用心选择,灵活使用,让精彩纷呈的多元导入法,点燃课堂,为高效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自主检测。
课前预习分别从学生字、解词语、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搜集资料提出了四项要求。①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读通课文;②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③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④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人物或内容、事件有关的资料)。其中,第③④条属于中高年级课前应该完成的要求,低年级不做要求。
我们工作室还进行了当堂检测研究,研究出了前置性检测卡。在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检测内容、调整检测结构,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检测形式,供中高年级预习使用。
检测卡内容包括复习旧课、预习新课、自我评价三部分。复习旧课内容简单,用于巩固课文的朗读和字词。预习新课,包括读文、学字、搜集资料、自主解词、概括课文内容、批注重点句子、提出疑问7部分。最后,还有自己对这次检测的评价。
检测卡操作起来方便、快捷,改变了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状况,使预习有的放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件展示学生作品图片)
2.交流预习,质疑问难。
①交流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预习”中的其他要求。②交流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③让学生依据预习情况质疑问难。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解答,重点问题放在讲读课文时解决。最后教师根据问题调整课堂内容,实现真正意义的以学定教。
此环节适合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呈现。如:交流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互相解答问题等,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本环节中,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1)预习方式不同。低年级在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中年级逐渐放开,高年级学生课外自主完成。(2)预习内容不同。低年级侧重生字词,中年、高年级侧重课文内容。
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内容。中段可给予支架总结文意。
(三)品读句段,领悟方法——穿插读写结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通过品读重要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情感,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能学会初步运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抓住重要句子、关键词汇、重点段落、深入思考,体会要义,读写结合,揣摩人物的品质,达到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1.抓住文眼,披文入情
文眼即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作用”的词句。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抓住文眼,激起疑问,披文入情。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以抓住“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句话展开教学。表现严监生生性吝啬,爱财如命。《搭石》一文,可以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把手,细读“人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礼让敬老”等一幕幕淳朴的乡间美景,领悟到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这一“风景”,让“美”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慢慢地生长起来。
2.品读句段,深入理解
(1)舍词激趣。
教师故意丢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照,关注这些词语的含义,促使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达到读写结合目的。
如二年级上册22课《窗前的气球》中写道:科里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首先去掉“静静地、呆呆地”两词,让学生比较与原句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体会加上这两个词把科里亚躺在病床上、望着窗户地样子写得很生动很形象,更能帮助我们体会科里亚的孤独无助。接着让学生体会“静静地”“呆呆地”词语的特点,并试着说这样的形容词。最后引导学生读好这两个词,这样学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达到突破本文的重点目的。
(2)比较揣摩。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以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的精准美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也就是张教授说的“炼字”。低年级比较适合用。如课文《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引导学生探讨“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哪个词用在这儿最传神。这样,学生在凝练语言中达到积累,进而升华的作用。
(3)想象填补。
教师要篇中寻机,关注文章的跳脱处、关注内容的省略处、关注人物描写的隐匿处……寻找语言的生长点,以实现读写互促。如《触摸春天》一文,精读“每当盲女孩安静在花丛中流连”这句话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她总会听到……闻到……摸到……想到……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一位热爱生活的盲女孩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把文章读厚了。
3.合作探究,领悟方法
语文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抒发、人物品质,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也就是重视语文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表达方法就是能力。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是是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个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到一句话,大到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都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细细体会,慢慢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
如五年级上册25课《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段写了夜晚水上威尼斯的宁静。可以问学生:课文写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写夜晚的宁静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静结合的好处,威尼斯艇动城闹,艇停城静,写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自然理解了第一自然段的“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这句话的含义。接下来总结写法,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小艇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尝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实践中去。其实就是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融合。
4.学后综训,练笔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采取仿文摹写、拓展练笔、续写练笔等形式,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阅读、写作方法,进行2-3分钟的小练笔,让学生一吐为快!
(1)仿文摹写
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角度进行练习。
仿句:如二年级下册23课《三个儿子》,课文中写到: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你能像课文用“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的句势来练习说一说?你可以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点。
如仿篇:学习了《故乡的杨梅》让学生学习总分的方法仿写《故乡的樱桃》,这是我班孩子写的。
(2)拓展练笔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3)续写练笔。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如:学习了《龟兔赛跑》,写《龟兔第二次赛跑》。学习了《小木偶奇遇记》可以让学生续写。学生兴趣很高。
(四)总结提升,实践拓展——进行当堂检测过关
1.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当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我们工作室在仲双老师带领下,凸显学段,将课后习题、练习册的习题、生活习题、单元测试题有机整合。打磨出了四、五年级当堂检测题,已由教研室下发推广,真正做到精选,精炼,高效。
(1)当堂检测的呈现时间。一节课40分钟,当堂检测应该在哪一教学环节运用,检测多长时间合适、实践发现,每节课的当堂检测应该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效果最好。呈现的时间不能只局限在学完新课后的几分钟,而应结合文本特点,可以在课前检测、课中随时检测,也可以课后集中检测。
(2)当堂检测的类型
按每节课的环节划分,可分为课前预习的用的前置性检测、新课学习中的过程性检测、新课后的学习情况检测和发展性检测等。
前置性检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检测的目标和价值所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课前预习情况,对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内容等大有益处。所以前置性检测也是当堂检测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过程性检测: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就属于过程性监测,精到的检测内容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感受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过如下检测形式,
a画一画。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出爬山虎的脚,从而检测学生读文情况。
b演一演。在学习课文《小木偶奇遇记》,让学生根据文章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检测学生对故事角色的认知,明确生活中只有笑是不够的。
c填一填。在学完《我是什么》一文,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填空:水能变成()()()()。在温和的时候能()()(),在暴躁的时候能()()给人们带了来灾难。
填空练习可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突出文章的重点,起到直观识记和认识深化作用,经常进行这种训练,
学生的思维得到生成。
还有记一记,背一背,写一写等等形式,等着我们去研究。
发展性检测。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
如,学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后,进行小练笔:
认真观察身边的人,看他们是怎样认真专注的干一件事的,将你观察到的写到练习纸上。注意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再加上你的想象。
(3)当堂检测的方法
自测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就学习效果进行自己检测,及时检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
知识图表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小组设计图标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方式对课文总体把握的检测。
同桌互查法。同桌之间互相检测,共同提高。这个方法可以用在第一课时中对词语、课文背诵等的检测,这个方法随时可用。
限时训练法。比如,3--5分钟的课文句段背诵,大家全体起立,看谁背得快。1分钟的词语背诵等。
当堂检测检测知识掌握情况,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真正思维课堂。
2.实践作业,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推荐和本文文体、内容等相关联、相似的阅读书目进行阅读或者搜集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实践性作业,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综上所述,我们的“多元读写,文意兼得”模式在原模式的基础上,将知识树、小组合作、当堂检测有机融合进去,形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而释词、炼字、用词,辨析句子,学习方法,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等都是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读写结合新模式对学生思维训练贯穿始终。
老师们,研究无止境,模式只是引领,大家可以创新,目标只有一个,创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工作室愿和大家一起向着高效课堂不断前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王有鹏
2017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