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昨天去参加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会,在会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让我马上回答,我会很套路地回答,我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在节日和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都会送出或收到快乐的祝福,比如生日快乐,新婚快乐,新年快乐。港剧中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是,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嘛。
快乐像在天空中绽放片刻就转瞬即逝的烟花,所以是“快”乐,而非“慢”乐。正是因为快乐的短暂,所以我们希望自己时时快乐。
父母是孩子的模版,父母的认知、视野和心态影响孩子的未来。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告诉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重要地多。有一张照片曾经在朋友圈被疯转,坐地铁的两队母女,一位母亲看书,旁边的孩子也在看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对母女都在看手机。当然,看手机能更快的获得信息,连接他人,但这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饥饿被食物满足,当我们和有爱的家人在一起,当我们想倾诉,有朋友愿意倾听,当我们的成果得到老师或者老板的认可,我们很快乐。但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满足对自己的期待。因为我们不知道对自己有什么期待。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你是谁,你从哪里,你到哪去。这是人生试卷的思考题。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写出自己的答案,因为他们对此视而不见。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生活在一个片场虚拟出来的小岛,小岛上是演员,这些都是为了设计楚门的一生。虽然这只是电影,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楚门“,上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在哪买房,和谁结婚,都是父母设计的,孩子只需按照父母输入的程序得出结果,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只是“活着”,而从没有“活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要不断实践,思考,去发现自我期待。自我期待的另一个说法是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不仅追求结果,同时也看重过程。巴菲特说自己每天去上班就像去西斯汀教堂作画。巴菲特上班不是为了获得财富,而是享受工作过程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乌龙明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假如你一不小心有了1000万,你还继续写作么?》,1000万是个试金石,可以试出你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如果暴富后依然做这份工作,证明你喜欢现在的工作,更容易做好这份工作;反之,应该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努力靠近。
followe your heart,为自己掌舵,虽然不知道是否会到达目的地,但,孩子会复制我们的掌舵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