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錯了,你們都對,這種早期的被壓抑,最終可能形成日後的“報復式反應”,終生在第二個狀態與第三個狀態間反覆穿梭:I’m not okay but you are okay; You are not Okay but I am okay. 我們很難進入到最後一個狀態: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元認知能力徹底被嚴格,只注意到別人的不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舒服。第四種狀態是覺得誰都是挺好的。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意識到無倫如何,都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今天把這個認知反思給到兩組不同的夥伴,我也想到曾經我們在做國際教育比較的時候,曾有北大的教育專家收取過國際比賽中的兩組數據,發現中國學生組的協作和外國學生組的協作上,前者會花更多的花時間在自己的領導角色上或個人專業能力證明上,而後者的學生則在非常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角色劃分,花更多的時間商量和完成集體協作的任務。我不記得當時在分析人才培養時,中國教育者所做出的反思,但在看李笑來老師的分析時,我恍然意識到這原來這種認知是在小的時候埋下的根源,教育者更要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正確的評估和肯定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才是我們建立完整元認知的出發點,為我們的餘生都為我們續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