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了2023年上一年这个时候,去西北玩与领队一周相处的趣事,就把当时此情此景,此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我们的西北领队是我表妹联系的,还记得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瘦瘦高高的,有点像低配版胡歌,年龄与我们相仿。他沉默地帮我们四个女生接过笨重的行李,我以为他很高冷。一切转变是我为了打破尴尬,向他问问题开始。因为我敢问,他敢答,于是我成功从后座“荣升”副驾,开始了我“在死亡边缘试探”的“作死”攀谈。
关于信仰
我的领队叫小萨,为什么叫他小萨,可能是他的名字实在太长了。他偶尔会掏出一本厚厚的《古兰经》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我看不懂的文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了他是哪里人,他是他是回族人,穆斯林信奉真主阿拉。我终于知道他名字为什么那么长了。
于是短短一周内关于回族人和汉族人的“民族交(磨)流(合)”开始。我对他的了解随着我的一些突然冒出的“天马行空”的问题开始。因为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我们不可避免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但因为彼此的交心,我们毫无违和感地成为了“即使离开西北也会彼此记住的好哥们”。
“我们与藏族人总是有矛盾,一言不发就会干架,有时候当地民警也阻止不了......”
“为什么呢?”
“不知道,可能是一同生活在青海,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性格都执拗,互相看不顺眼吧。”
每次听小萨轻描淡写地说起“两族矛盾”“暴力事件”作为汉族人的我默默闭上了嘴巴,我第一次直观地从一个少数民族口中具体形象地了解到以往教科书上所传授的“民族交融”,在我接受教育的认知范围内,我以为少数民族间都是和睦相处的,没想到一些道不明、言不清的现实让我第一次有了超越传统理论知识的奇妙感觉。
“我们穆斯林只跟穆斯林的人结婚,不会跟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结婚,我三个兄弟姐妹都是如此....”
小萨有一天给我们看了他妻子和儿子的照片,他的妻子尽管包裹得很严实,但是清丽精致的五官和端庄的气质仍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我的魂都快要吸进去了。小萨对他的妻儿很自豪,他总是不无自豪地跟我们“炫耀”他的穆斯林妻子,尽管两人是双方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
小萨和妻子的故事,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穆斯林的婚礼》,里面的情节一点点地在我眼前真实地展开。
“那个男生总是盯着我妻子,还冲她吹口哨,我怎么能忍受呢,我直接上去警告他了....”
我当时听小萨讲起这件小插曲的时候,我脑海想起了小说才会有的桥段,或许在我平时生活里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每到一个景点,小萨总是热情地跟我们讲起了当地一些神话传说,可惜当时我没有认真聆听,现在想起,这是当地人对自己从小土生土长的环境和土地的纯粹热爱啊,我真的亵渎了这份珍贵心意。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显现出小萨每次做祷告,用他们的语言唱着歌时候,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虔诚的模样,这个模样早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感谢与小萨相处的短短七天,因为他的“知无不言”让我打破了以往对少数民族,对宗教信仰的刻板印象,有了全新的感悟。
关于学历
我们一行人有的是律师,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会计。我们总是在车里谈论一些专业术语,甚至有的人在车上处理起工作。小萨有一天跟我讲起了他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然后就没有继续学业了,很早就出来社会闯荡。
刚开始听的时候,我脸上的表情出卖了发自内心的巨大惊讶,我一直根深蒂固地认为在21世纪,每个人都会顺理成章地接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会在各个地方普及。可是我终究活在自己先入为主的偏见中。
与之前我看过的余华或者莫言的作品不一样,小萨并不是家庭经济拮据放弃学习。他不想继续学业只是因为那时候年少的他很顽皮,自觉不是读书的材料,哪怕家里人万般阻挠也要急迫地逃出所谓禁锢自由的“牢笼”。
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小学辍学的经历,他身边的小伙伴也是如此,小小年纪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学业,这是我不能想象的,可是我想起我在民办学校的教学经历,有许多学生初中都没有读完,急着中途退学。我们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婉劝”他们重燃对学习的热爱呢?
一路上他总是跟我们详细地讲起短暂学习生涯里的趣事—因为恶作剧被喊家长,但是尽管被吊挂起来狠狠地被父亲鞭打,他也死活不愿意道歉,可是犹如魔童转世的他却对和蔼的班主任毕恭毕敬,只因对方亲切地问候他冷暖。
早早离开校园,他仍然是父亲最头疼的孩子,他把“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奉作金科玉律,总是因为小事与他人干架。他以为自己“打服”了别人。实际上是他严厉“不近人情”的父亲在他背后默默地,“卑躬屈膝”地解决好。后来父亲中风入院,他才第一次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悔意,他在内心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
“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这么冲动,或许我可以当兵,我的父亲不用这么累,可惜年少的我犯了太多错了,已经不可能了....”
我第一次在一向乐呵呵,健谈的他脸上扑捉到一丝稍瞬即逝的遗憾和悔意。见我若有所思,他随即转移话题“可能是报应吧,我的儿子比我当年还要调皮十倍,大概上天就要我尝试一遍我当年父亲的感受吧....”
教育对一个人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我经常在长辈口中听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一直以来我对此深信不疑,从小萨的经历中,我得出了不一样的体会,或许教育不仅能实现阶级晋升,还能让我们多了份主动把握命运的筹码。知识让我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和命运的桎梏,让人生多一个选择。
关于阅历
“我刚成年就去广州打工,因为没有学历,后面又灰溜溜地回到父母身边开起了饭店,父母为了支持我抵押了家里唯一的房子,可是因为疫情,我的饭店倒闭了.....现在我成为了领队,每天在外,几乎很少与妻儿,父母团聚......”
小萨总是轻描淡写地给我们讲诉他生活里的苦,我很难想象与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他,在我们在象牙塔里舒适地求学的时候,他已经承担起责任,经历着生活中的所有磨难和挑战。可是乐观知足仿佛是他的天性,他并不认为这些都是磨难,因为曾经的苦让他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如今的甜。
“我的母亲与我媳妇都成盟友了,她们经常一起逛街,我有时候回去,我母亲还帮着我媳妇‘欺负我’。我爸对我儿子可是宠溺到不行,我可没记得他对我有这样亲切过.....”
“我姐夫又开始动手打我姐姐了,我之前可是深夜驱车去百里外姐姐家结结实实把姐夫揍一顿的,谁也不许欺负我姐姐,这家伙总是不长记性....”
“日子慢慢好起来了,我们计划在市中心买第二套房子......”
看似或充满醋意的诉苦,或絮絮叨叨的倾诉,实际上满满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没有认识小萨,我无法与这些“与我如此遥远的人生”产生近距离的接触,从而产生共鸣。
日子会慢慢长出来,对吧,一切苦难总会过去,对吧?从小萨身上,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关于羁绊
“我的车子总是放着一把刀,有一次有个当地人对我的女客人不礼貌,恶言相向。我拿着刀就冲去‘恐吓’他了,后来那个女客人给了我好评....”
自从小萨讲了这句话后,我开始毕恭毕敬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我的小伙伴总是调侃“小汤,不要乱讲话哦,小心小萨掏刀....”小萨也会时不时“吓唬”我。他甚至还加一句“小心,我后备箱里面藏着尸体哦......”
尽管我身边坐着一个“时刻恐吓我、有时双手离开方向盘”危险、野蛮的男人,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我行我素,经常对小萨用心良苦的建议视若罔闻。
“刚到海拔高的地方,记住一定不要洗澡洗头,小心高反。”
我们每天风雨不动地洗头洗澡。
“来到敦煌,我建议你们一定要看一下《又见敦煌》这一话剧,非常有意义....”
我们口头上应允,第二天屁颠屁颠地去了月牙泉,玩沙去了。
“我帮你们订酒店会比较优惠。”
我们出发前无视了他的忠言,坚持自己寻找酒店,结果订了一家偏僻的民宿,最后麻烦小萨临时给我们安排住宿。
通过小萨,我们认识了与他同行的领队,因为我们的“叛逆”事迹,其他领队对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轮流开我们的车,与我们聊天。
我们认识了汉族小伙小李,家里开民宿,有个可爱女儿的钱钱。我们趁机“挑拨离间”他们与小萨的感情,在七天前的我们绝不会想象我们会与领队成为好哥们,建立了羁绊。
自此,随着七天旅程结束,我们回到了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但是我们成为了线上的好朋友,今年他与我们约定做我们新疆游的领队。
或许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总是妙不可言的,我们的人生旅途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他们只会做短暂的停留。此时此刻,在出租屋幽暗的灯光下,我写下了小萨的故事,用拙劣的文笔把他记录下来,让他以文字的形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