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想要不用绞尽脑汁的文字和生活状态,今夜突然有这样的想法。
八月将尽,看完第二本书,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小说体的心灵指引书,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当下的力量Ⅱ》。但不妨碍,依然觉得受益。所以,谢谢!感恩(或祈祷),张德芬说是找到自我的捷径。在这几天的凝视和“心想事成”中特别有感
八月多事……孩子有点感冒,妈妈和婆婆都生病了,先生辞职了,朋友也诸多不顺,我的月事又推迟了,心口依然偶尔疼痛……村里一条狗被80块钱贩卖,都可以让这颗心记很久很久。我们了解自己吗?如果说意识表层和潜意识的占比是1:99。
书里说,根埋藏于很深的记忆,因为出生的分离,我们这无名的不安在反复纠缠,变成存在的焦虑感。情绪,当它找上你的时候,“我”如何觉知,并接受它,让瞬间的虚无空降……然后,再接受这无聊的感觉?这很像一种叫做“释怀”的感觉,你有过吗?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你对生命释怀呢?
好吧,不自觉又叹息了一下下
这种“痛苦”制造模式,在上篇《当下的力量》痛苦滋养了“自我”已专门提及
那天,老师让我们画一幅画,要有树,有人,有屋。我画出了记忆中的过去和未来,用一个背影,在当下“摇摆”着。老师说,那正是我,最真实的当下的我。小伙伴用他们的善意,为画里的世界添色添物……当画回到每个人手中时,老师这样说,他人用他人的善意,你用你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此刻联想,突然想起书中老人所说:天底下只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好了,把触动我的一大段文字抄录给你们,以此结束这篇。时常翻开多念几遍,或许能启悟些些。谢谢你们!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好吧,是绕了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