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刚开始在国内上映的时候,魔兄就带着魔嫂去电影院看过了。
那是公映的第二天。魔嫂兴冲冲地给魔兄打电话:“晚上看电影吧?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舒淇和张震。你最喜欢的舒淇!”
舒淇,好吧,是得看看。
于是魔兄从网上订了位子,破天荒地没有加班,按时赶到了影城。
当时买的是小厅。魔兄本来想看巨幕,可竟然没有排场。刚刚上映的片子,竟然没有巨幕厅的场次!
带着满脑门疑惑,抱着大包小包的无壳零食和饮料进了4号小厅一看,魔兄就全明白了。
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小厅,稀稀落落坐了顶多二三十人。这是晚上7点多,按时间来说已经能算晚上的黄金场次了。
上座率低是影院需要担心的问题。对魔兄来说,人少更好,清净。
电影很快开场。
第一幅画面:黑白影像,两头毛驴,六颗小树,风,树叶微动,毛驴时不时打个响鼻、抬抬腿、摇摇尾巴。
第一句台词:“此僚置毒弑父,杖杀胞兄,罪无可逭。”
一袭白衣的嘉信公主(许芳宜)和一身黑色劲装的窈七(舒淇)并肩站在树下,目光深远,表情淡定。
魔兄立刻就咧开嘴无声地笑了。
这是要坑杀全部吃瓜群众的节奏啊!这哪里是之前宣传的武侠片?大家理解中的武侠片哪会这么讲话?哪里有这么磨磨唧唧的镜头?这分明是日本武士片好吧?
魔兄有些担心地悄悄扭头看了眼魔嫂,发现魔嫂正认真地盯着屏幕,手上还悠闲地往嘴里送爆米花。
还好,还好。看来魔嫂还能看下去。
开演一个小时不到,小厅里的人又中途退场了差不多三分之一。整场看完,厅里大概还剩下十几个人。魔兄习惯性地摇了摇头,估计《聂隐娘》在大陆的票房又是惨败。
看完电影以后,魔兄有点兴奋,急迫地问魔嫂的观感。魔嫂淡淡地说了句“挺好的”,看魔兄对回答不满足的样子,就又跟了一句“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你还指望着能有火爆的打打杀杀吗?整个风格跟我预想的一样。”
魔兄迫不及待地发感慨:“侯孝贤太可爱了。他就是故意拍成这样的。不过,电影真的很好看啊!就可惜把舒淇拍得太丑了。”
魔嫂有些意外:“是吗?嗯,好看就行。我还怕你觉得没意思呢!这电影我也挺喜欢的。舒淇嘛,本来就那样,我从来就没觉得她好看过,也就你们这些男的才会喜欢她。”
回到家,魔兄趁着热情还在,很想把观影体会变成文字,就问魔嫂“我写个观后感吧?”魔嫂白了一眼“别有病了啊?写那个做什么?写给谁看?你自己喜欢看、看懂了就行了。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情。”
一盆凉水浇下来,魔兄立刻就蔫了。
很快,诸如票房惨败、装高冷、色相差、不适合国情等等关于《刺客聂隐娘》的负面评价一时间铺天盖地。魔兄也渐渐失掉了再写点什么的兴致。
时隔这么久,之所以魔兄又想起来要写点关于这部电影的想法,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摄影。《刺客聂隐娘》的摄影指导,跟《长江图》一样,都是李屏宾老师。两部作品对照着看,魔兄发现二者的节奏、色彩、光影设计、人物走位、镜头语言等等,的确是一脉相承的。
据说,在《长江图》之前,《刺客聂隐娘》被称作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魔兄不是专业人士,无法从技术层面对胶片电影的画质进行分析。当时魔兄在看《刺客聂隐娘》时,曾经数次怀疑某些优美的镜头是室内舞台布景拍摄,为此还特意盯着某幅画面最深处的一匹极小的马看了半天,结果在看到第七、八秒钟的时候,那匹马居然动了!胶片画面的质感、层次感还有色彩色调,果然不是数字影像可比。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制作这么用心的电影不能被市场公平对待。《长江图》票房的惨败,让魔兄又想起来那天看《刺客聂隐娘》时冷冷清清的放映厅。影片放完之后,退场群众们脸上写满的不屑和满嘴微词的样子历历在目。
魔兄从来不觉得看个电影需要多高的审美情趣,但是,如果有可能,如果能够放下成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了解、去发现自己原先所设定的审美边界之外的东西,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魔兄一直认为,看电影也好、艺术展也罢,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看懂作品想要表达什么,而是作为吃瓜群众,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能否抱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去了解、感悟、触碰自己惯性思维之外的事物,让自己慢慢跨越原先的审美边界,陶冶性情,变成更好的自己。
《刺客聂隐娘》遭到很多人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看不懂”。其实,为什么每一个故事都要看清、看懂呢?一部筹拍了七八年的电影,必定是心血之作。咱们不是专业人士,既没义务没必要带着评判的眼光去审视一部用心作品的故事背景、剧情发展、人物设定、演员演技甚至导演能力,也不必人云亦云。只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制作团队呈现眼前的视听盛宴,慢慢独立思考就好。如果在视听之外还有另外的收获,那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总体推荐指数:85(满分100分)
适合观影人群:文艺青年中年;文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美术爱好者;电影研究者
画面美感:10
主演颜值:9
放松指数 :8
故事情节:7
制作水准:10
观后情绪 :8
荷 尔 蒙:8
整体节奏:8
影响持久力:10
看了又看指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