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年代,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是个有偏见的人吗?我想多数人会自认是客观、公正的人,至少应该不是有偏见的人。
但事实上,偏见,是人类心智内建的机制,说白话一点,人不止对很多事情自然就有偏见,人也是善变的,会在一瞬间推翻自己原本认同的事情,也难怪我们会对做过的事情后悔,会犹豫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今天我就要透过这本书,《橡皮擦计划》来分享,如何检视自己看待事情的方法,做出更适当的选择。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找到可以忠于自我又能安身立命的方法。
《橡皮擦计划》的内容讲述的事两位心理学家,丹尼尔·康纳曼跟阿莫斯·特沃斯基如何颠覆经济学理论的故事,我会分两个部分来介绍,一个是为什么心理学可以帮助你做决定?
再来是人是如何用偏见来误导自己的?
康纳曼大家或许会比较熟悉,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版过《快思慢想》这本书,只是透过这本书后你会更加了解,特沃斯在学术界也是举足轻重,如果他还活着,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可能就是由他们两位共同获得。
我看完后觉得我真是幸运,能够在这个时代读到这两位天才的故事,我想过,如果不是这两位天才,巧合的生在同一个时代,而且还不是彼此竞争愿意长时间合作,我搞不好这辈子没机会接触到认知心理学跟行为经济学,好,说到这先停一下,
为什么你需要了解心理学跟经济学?生活中用到的机会不多吧。其实,生活中只要是跟人有关的事情,心理学跟经济学都有理论可以解释,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形的,却是深刻的。举个例子,在《穿着PRADA的恶魔》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是主角鄙视在时装秀里亮相的衣服设计,而电影中的主管也就是那个恶魔知道后,当面指责她说,你现在身上穿的那件普通毛衣,街上买的那些评价流行衣服,每一件的款式、颜色、大小还不都是上一代时装秀中的产物,换句话说,会觉得时装秀的衣服太诡异,不是因为衣服设计的太前卫,而是主角的眼光太短浅,是因为时装设计是走在人的前面,我们只是跟随者。
而认知心理学跟行为经济学就是这样,你觉得跟自己无关,却默默的在生活中受影响,举凡如何选择工作生涯,该不该结婚生子,要不要决定动手术,要买多少保险,投资该怎么选择,了解心理学跟经济学都能够帮助自己,特别是用在人生抉择中,这是我会看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我会想看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能力可以让你的知识矅进,书的作者是Michael Lewis,他写过很多畅销书,《魔球》就是其中一本,Michael Lewis 擅长把难懂的事情写成大众都能看得懂得文字,而且他可不是随便写写,他会去消化论文,去研究数学公式,去了解统计跟几率,去世界各地采访相关的人,最后在用他擅长描写故事的手法写出来。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本书里就有很多段落让人有这样的体会,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下一个主题。
人是如何用偏见来误导自己,我想用一个问题来串连起,这个问题是如何有勇气选择较少人走的路?我们都听过,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因为人多的地方通常竞争积累,机会不多,对发展不利,可是,要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可不容易,一个地方人会多,代表热门。很多人在里面,代表稳定,至少不会出大错,可是人少的地方却处处充满不确定,比如你现在出门要找一家餐厅吃饭,会先上网看一下,评价是如何,不论正评或负评,评价越多,可信度越高,你看了也比较有把握,吃到品质会落在哪里,是不是?如果评价少,好吃跟不好吃的落差就大,不确定感就提高,选择那家餐厅的人自然就少,所以,要如何有勇气选择少人走的路?关键在于降低那条路对你的不确定感,关于这点,书中说到人在面对不确定时,会利用3种偷懒的方法快速做判断,分别是代表性,可得性,还有定锚,然而这三种方法都充满着心智偏见。
所谓代表性,是人在做判断时,会倾向于心中某个理想的典范,去判断眼前事情的合理性,比如有个问题,在有六个小孩的家庭里的出生顺序,下列哪一个较为可能发生?
A家庭:女男女男男女 B家庭:男女男男男男
答案是发生的几率一样。
如果有你跟我有相同疑问,觉得认为A家庭比较容易发生吧
为什么会一样,家庭B看起来很不寻常不是吗?这其实就是代表性的心智陷阱,我们认为的正常,其实只是跟心中一个自认为标准的典范去比较的结果,理论上,AB两个家庭的排列顺序本来发生几率就会一样,这就跟丢硬币一样,就算是随机的条件下,连续丢出正面六次的几率一样存在,只是当发生的时候,人自然会觉得特别奇特。
换个领域来说,投资市场如果连续出现好几天上涨,或是好几天下跌,或是涨跌互见,长期来说都是存在几率的因子,不应该每次都看作特别有因果关系去解读,再来是可得性偏见,如果你越容易联想到某件事,那件事对你的影响或是觉得那件事发生的几率就会越高。
比如你出门不久看到路边发生严重车祸,当天你开车时就会格外小心,新闻报道某个癌症死亡几率高,你接下来几天就会特别注意防卫那个癌症,或者说,你有打算离职找更有前景的工作,但某家公司突然大规模裁员,你也会保守看待自己做离职的决定,一般来说,可得性偏见并不会造成生活中判断的大错,甚至可以让人更小心行事,但如果你在做决定时,脑中浮现的是会误导人的资讯,那么你就可能会犯下大错。
最后的定锚效应,是指你在判断时,会随着最早或最近接触到的资讯,而去调整你的看法,比如有个实验要学生在5秒之内,快速估计答案。
第一组拿到的题目是:8*7*6*5*4*3*2*1=?
第二组拿到的题目是:1*2*3*4*5*6*7*8=?
两个题目答案相同,但实验结果第一组的估计答案平均值却高出第二组的3倍之多,综合这三个容易会犯的心智偏见,我个人认为他们都有个关键点,就是你拿什么当做参考,如果你想离职创业,看越多创业失败的例子,你就会越不敢离职创业,同样,如果你想要鼓起勇气,去跟喜欢的对象表白,你就应该多去找成功的例子来提振信心。
所以很多人会想,看励志的书或文章到底有没有用?如果你看完不行动当然没有用,但如果你是已经在行动的人,偶尔透过励志的书、电影,甚至跟已经成功的人聊天,至少你会更肯定自己正在走的路,即是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你还没走到目的地之前,你要先有能力想象活在达成目的地的那一天,两位心里学家就这样描述:你对未来想象的轮廓,是来自于你过去的经验,我们通常认定一件事情不可能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让他发生的环节,我们真正缺乏的是自己的想象力。
没错,光是更有信心,并不代表你做那件事情的成功几率就会变高,但还是那个老观念,没有跨出第一步,计划再多步也没用。
以上就是透过这本书想跟你分享的内容,并不是一本专门在讲认知心理学跟行为经济学的书,内容更着墨在两位伟大心理学家如何互动的过程,还有如何催生出著名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