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年少爱逞凌云志,出山始知万事难

诗词温故(vinpoem):诗词深度解析,在这里,重新认识古诗。

读这首诗,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版本

04年读高中的时候,受益于教育电子化的春风,简陋的教室里多了台电视机,就挂在黑板的左边。当我的眼睛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脑袋里总幻想着那台电视机能打开一小会,除了新闻联播,放什么都行。可惜,那台电视机除了晚上七点半的新闻联播,什么都不放。

就在那台长得就像新闻联播一样的电视机里面,时隔多年,我又一次接触到了这首诗。有一年,老大出访日本,千忙万忙之中,还不忘爱国教育,专门到小学的讲台上,深情朗诵读了一首古诗,就是《静夜思》。

围绕这次出访,报纸上很快刊登了系列文章,其中一篇,就说到这首诗,大意是说老大朗诵的诗,和日本教科书里面的有所出入。而也就在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版本的概念。

当时,作为爱国青年学生,看到这篇文章,我很生气:这是我们中国人写的诗,当然我们才是权威,难道我们老大,还会万里迢迢,去骗你们不成?结果,没过几年,误打误撞,从事了古文献研究,就狠狠地被自己所研究的东西打脸了。

据现存文献,这是诗至少有四种版本,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版本,也就是课本上选用的版本,当源于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在此之前,至少还有三个版本,一个是宋蜀刻本的《李太白文集》,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包括清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也都沿袭了这个版本,流传到日本并保存到今天的也是这个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元、明、清《李太白文集》刻本书影

可是,这个版本,到了明代,就发生了变化。自作聪明的明人赵宦光、黄习远,对《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后来深受乾隆皇帝嘉赏)编选《唐诗别裁》,又对第一句做了调整:“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并没有采用明人的意见,仍沿袭了宋代的版本。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当是受到了这两个版本的影响,全盘吸收了这两个版本的意见,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唐诗三百首》流传之广、影响之远,远非这几个版本可比,也就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版本。

综合几种版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所通用的版本,读起来最为爽朗,但若据此否定更早的版本,就有可能因为形式上的美好而舍弃内容上的丰富。更何况从唐代到今天,语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蜀刻本版虽然今天读起来拗口,但唐代读起来未必拗口,更重要的是,它才更符合李白的创作风格。这简单的山月中,隐藏了不少信息,只有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李白写作当时的心情,并因此了解他的生平和为人。

所以,本文的解析,以宋蜀刻本版为蓝本。

解决了版本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作者的生平。据今天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这首诗写于公元726年秋,开元十四年,时年李白27岁,客寓扬州。此时的扬州,已不是他初来时意气风发的扬州,而是遇到挫折时落魄的扬州。

清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乾隆二十四年聚錦堂藏板)

李白负有极其远大的理想,登车揽辔之间,有澄清天下之志。24岁腰缠万贯离川,可能是过于自负,并没有直接取道首都长安,而是沿长江一路向东。25岁时,到了南京,南京是当时的名城,住着一些颇有名望的人物,可能他感觉要干点正事了,才开始写自荐信(时称“投行卷”),申述生平,以“谒见诸侯”,寻找出仕报国之路。

可恰好此时,国家正准备搞一场“大唐泰山封禅”大典,达官贵人们都忙于这件事情,没人愿意接待一个不请自来的无名小辈,“十谒朱门九不开”,他只好纵情山水,游览名胜。

第二年春天,也就是26岁的时候,他一看不行,辞别金陵,前往扬州。可在扬州他又遇到了同样的挫折,报国无门,只好又去游山玩水,先后到了姑苏、杭州、天台山,留下了不少名篇,秋天才返回扬州。

此时,他出来时所带的巨额财产已被挥霍一空,“散金三十余万”。返回扬州,多少有些无奈,而祸不单行,他又得了一场重病,险些客死他乡。酒肉朋友们散尽,他独自一人,卧病扬州江都县,经友人孟少府的照料,才逐渐渐愈。

扬州风景

这首诗,大概就是重病期间,在江都县的一个小旅馆写的。此时,夜阑人静,明月当空,正是反思人生的大好时候,他应该思虑万千,所以才取名“静夜思”。

一方面,人生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的挫折,远大的抱负和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被碰得头破血流,曾经的豪迈和意气尽失,繁华与喧嚣退去,栖身在简陋的小旅馆,他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这一场大病才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了个体的弱小,他初尝人生百态,不再是那个仗剑远游,登车揽辔之间,就想匡正天下、成风化俗的少年。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落寞,此时被无限放大,他倍感凄凉。

一个人,越是在困难与无助的时候,越是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从而找到依仗,这应该便是他写这首诗的缘起。

此时独自一人,卧病床上,看着床前明亮的月光,他首先想到了地上的白霜。这看似寻常的比喻,其实并不寻常。因为,对于一个一流的诗人,字字皆兵,排兵布阵,容不得丝毫铺张浪费,看似随意的点缀,其实都是学问,不会无缘无故突然间就冒出来一个只是为了修辞的比喻。那么,看到明月,他为什么单单想到了霜呢?

在弄清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另一个问题:此刻,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如果让我们画出这样一幅场景,我们该怎样布景?只有尽可能还原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大程度接近作者的想法。但这景还真不好布,因为一个道具让我们无从着手:


床本身并有什么问题。

然而,前些年一些厉害的学者,愣是无中生有找出了一些问题。说床在古代并非单指睡觉的床,还有好多层意思,坐具啦,井栏啦。而《静夜思》中分明就是井栏,搞得我们无所适从,只好将信将疑,姑且从他。但读了上千年的床,到今天却摇身一变,成了井栏,总令人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还原不能瞎想,要力求客观。为此,公子肖翻阅了古人的记载,发现早在《礼记》时期,床作为睡觉的工具,和今天就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只是那时候物质生活还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床在作为卧具的同时,还同时担负着坐具、甚至餐桌的功能。即他们所津津乐道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床,安身之坐者。可这并不能否定床本来的功能啊。

其实,明月照床早在建安时期,就已经作为一个非常诗意的经典场景,广泛在古诗中存在了。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乐府诗:“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等等。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描写了一个女子,因爱人(或丈夫)远走他乡,独自一人在家中,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床上,照得她难以入眠,思念远方的人,只好揽衣徘徊,不觉间泪已沾裳。这里的床,当然指的就是睡觉时的床。

在这种情况下,多少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套路的公子认为,尊重典故才更能接近诗人的想法,立足于典故的还原才是客观的还原。所以,我们还用它原来的意思:睡觉的床。

多愁多病的羁旅者、闺怨者,睡觉总是一块心病,尤其当明晃晃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床边,浅睡都会被惊醒。王维有一句诗,就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连无思无虑的鸟都这样,更可况是愁人!床和明月在这个时候,就是一对天然的冤家,不存在人在屋中看不到月亮的情况。但要感谢几位学者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弄清了床的概念,我们再来看霜。

在霜前,李白特别加了个定语:地上。这个定语并不高明,却与床前相对,真实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当时的处境与心情。

床本是安身的地方,象征着温暖与舒适,能有霜的地上,即便不是野外,也是残壁断垣的弃屋。可当千金散尽,被迫从扬州繁华的酒楼,搬到这小县城的旅馆,肥马轻裘、欢歌燕舞变成了破被陋宅、独处凄凉,虽然也算栖身于床上,但感受不到半点温暖,尤其重病缠身,恍惚之间,放佛就像被抛在荒郊野外的地上一般。突出“地上”,就是在巨大反差中强烈的不适应。

李白诗中,除了“明月”,就数“霜”多了,他的“霜”,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形容白发,就是代指严寒。如此钟情于霜,可能和他幼年的一段经历有关。

据可靠的考证,李白的祖上因故被发放到西域碎叶城中,5岁时,他才被父亲偷偷带着逃到四川,他的童年主要就在西域读过。那里地旷人稀,相对于中原地区,霜期长,草多树少,霜满天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应该在他幼年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此时他看到明月,不管脑海里涌现出来的是不是那样的场景,心中有没有想到那个他幼儿时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但世态炎凉和旅馆凄凉,无疑都像极了那几年被流放的岁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这种巨大反差所造成的的错觉也就一瞬间,所以他说“疑似”,疑完之后,不自觉地,就抬起头,望向了天上那轮让他产生错觉的主体:明月。

南北朝时期有一首乐府民歌,是这样写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看和望虽然意思相近,却有着细微的差别。看,是近距离的,望,是远距离的。这种物理距离上的远近,也造成了心理距离上的远近。

所以,看,可以是含情脉脉,也可以是关心守护。但望,于期望之外,又多了一层怨望。民歌用看,对所思念的人,没有半点埋怨的心,一片纯纯爱恋,溢于言表。李白这里用了望,是对应前面的看而言的。看出了错觉,看出了伤心,看出了凄凉,情不自禁,望向了远方,这种望,或许带有埋怨,但更多的,则是一种期望。在近距离的现实中遇到挫折,只好找远距离的故乡寻找安慰。

但对远方的主体,他又变换了一个称谓:山月。为什么要从明月变成山月?这并非玩字面的游戏,而是一种情感的细微变化。高水准的作品,高明之处往往就体现在细节上,发现不了、欣赏不了细节,也就无法体会到他的高明之处。想要明白这种细微的变化,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此时,他低头所思念的故乡,是哪里的故乡?

从目前所能了解到的材料来看,26岁的李白,至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西域的碎叶城,一个是四川。从“地上霜”,我们上文猜测,他可能已经想到了西域,那么,他此时低头所思念的故乡,是否就是西域的碎叶城?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李白在写这首诗前后,几乎同时,还写了几首思念故乡的诗,其中有一首,是写给友人的,名叫《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里面有几句:“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相如台、子云宅,都是四川名胜,明确点名了自己所思念的故乡是四川。说明他此时,想念的故乡应该是四川。翻揽他平生的著作,也都以四川为第一故乡。

既然所思念的故乡是四川,那山月就很好解释了。四川有个著名的山,名叫峨眉山,李白非常喜欢,出川之前,就专门去过两次;出川之时,还专门绕道峨眉,并以此为始发站。在出行路上,写下了著名《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国画《峨眉山月图》

这首颇有屈原遗风的诗歌,以峨眉山月开头,可见他对峨眉山月的钟情。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他还多次写到峨眉山月,特别遇到老乡,曾专门写过一首《送蜀僧晏入中京》,通篇以峨眉山月为主题,围绕峨眉山月展开: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这首诗全面道出了他对峨眉山月的特殊感情,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虽然远离故乡,但故乡的峨眉山月,与我常相随,送我游天下;二是虽然身在黄鹤楼,但看到洁白的月光,见到家乡的来客,感觉那分明就是峨眉山月射过来的光。三是峨眉山月,不光照耀故乡,还照耀帝都,乃至遍天下。

明白了这些,为什么从“明月”专门变为“山月”,就昭然若揭。峨眉山月就是他对故乡的羁绊与联系,看到峨眉山月,仿佛就看到了故乡。所以才有了下句“低头思故乡”。

这里面,月亮和思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为他个人独特的经历与喜好,才在月亮和故乡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但由于他在当时及诗歌史上影响太大了,这种个体的联系又逐渐影响到很多人,乃至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使明月在古诗中,又多了一层意象。

所以,在他之前,当床和月亮同时出现的时候,接下来亮相的一般都是独居的美人,美人揽衣徘徊,零泪两行,甚至于艳情,但他扩大了这种联系,赋予它更广泛、更普遍、也更深刻的内涵。他的忠实的粉丝,中国诗歌史上另一个巨擘——杜甫,明显也是受了他的感染,才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千古名句,霜、白、月和故乡竟一样都没拉下。

而这首小诗的伟大之处,也正在这里。当望月思乡成为一种民族心理,当我们看到月亮情不自禁就想起故乡,当八月十五我们吃着团圆饭的时候,又谁能想到,我们这种民族心理的形成,起源于一个26岁的年轻人这么一首小诗呢?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所有,欢迎读者在朋友圈分享。【诗词温故】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已交由专业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阅读类App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参考资料

[1]  刘昫、赵莹.《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孙洙《唐诗三百首》[M]. 北京:中华书局,1978

[4] 《李太白文集》[Z].日本汲古书院影印静嘉堂藏宋本

[5] 《分类李太白诗》[Z].元至大三年勤有书堂刊本

[6] 《分类李太白诗》[Z].明万历长洲许自昌校刊萧士赟补注本

[7] 《李太白文集》[Z].清康熙吴门缪日芑双泉草堂仿宋临川晏氏刊本

[8] 《李太白年谱》[Z].清乾隆聚錦堂本王琦辑注

[9] 《李太白诗文》[Z].商务馆四部丛刊影印明济美堂本

[10]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往期温故

鹊桥仙:在最美的时刻与你相约

破阵子:辛弃疾的建军梦

沈芊萱  公子肖  北冥鲲父

诗词温故(vinpoem):深度解析诗词。喜欢的话,可关注我们,重温那些年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部分:从五岁到二十四岁(705年一724年) 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五言律诗) 唐 ·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
    精致典雅阅读 894评论 0 0
  • 文/冯雷 张大炮在郭家屯也算个人物,从小就爱捅咕火药,为人仗义...
    我是冯雷阅读 944评论 0 2
  • 1 身材苗条 穿什么都好看 2 好学,学习能力强 3 负责 4 考虑周全 5 喜欢钻研 6 酒量好 现在什么酒都灌...
    上海昊昊妈G6阅读 305评论 0 0
  • 一人独酌,品人间清欢,只能翻几页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放...
    邺水芙蓉hibiscus阅读 430评论 0 1
  • 今日打卡1:共计52分钟 长期均衡 总需求冲击导致的均衡变动 总供给冲击导致的均衡变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移:真实...
    吟_f3da阅读 20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