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最近热度很高的ChatGPT,给人印象最多的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替代”,一个是“喂养”。
一开始大家焦虑人工智能会替代一部分人的工作,后来发现某些方面,目前ChatGPT的准确度不是很高,还需要更精细的知识“喂养”。
《写给孩子的人工智能通识书》指出,人工智能擅长的是“辅助性、机械工作”,不擅长“艺术与创新、沟通”方面。其中的“创新”,离不开创造力,这也是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
一个人想要有创造力,少不了前期知识的“喂养”。如何有效“喂养”我们的大脑?了解大脑的喜好,能让“喂养”这个过程,变得高效。
这两天读的《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让我们更了解大脑。
我家老大看到书名,觉得很奇怪“怎么是大脑喜欢听我这样说,难道不是大脑怎么想,嘴巴怎么说的吗?”孩子的这个疑问,书中有答案。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是认知神经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学家的杰瑞德·库尼·霍瓦斯所写的和大脑有关的书。在这本书里,会了解到12个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大概因为教育学家的身份,在每一章里,都会看到给“对演讲者、教师和教练的启示”。
启示的内容,作为家里有娃的大人来说,同样很有收获。书中的12个原理,读起来都很有用。阅读后,总结了三点内容,开学不久的孩子们或许用得到。
一心多用?太高看自己了
我家老大去年上了大半年的网课,再加上寒假,增添了不少可改进的学习习惯。比如,孩子一直想着边听音乐边写作业,她坚信自己“一心多用”的能力很强。
她的根据,来自于一篇看过的文章。可惜她只记得那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边听音乐边写作业的“限定条件”自动过滤。
对于“一心多用”的说法,杰瑞德·库尼·霍瓦斯在《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里也有分享。所谓的“一心多用”,其实是大脑的“任务切换”。
“一心多用”会有怎样的效果?使用的时间是增加的,做事的准确性是下降的,增加的记忆是有负面影响的。
毫不意外,老母亲看完《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里描述的内容,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孩子。有趣的是,孩子静静听完,难得没有反驳,而是催着我再多说一些书中的内容,同时不再执着于要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除了写作业听音乐这件事,还和孩子聊了手机。
上学期,孩子用手机是自由的。自由的状态包括写作业时,有同学发信息,她会立马回。这学期,改了,写作业期间远离手机。
杰瑞德·库尼·霍瓦斯的建议是“只在必须使用数码产品时才使用”,因为这样能避免一心多用的诱惑。
杰瑞德·库尼·霍瓦斯不愧是教育学家,他太懂什么问题能引起亲子之间的冲突了。比起简单粗暴地拿走孩子的手机,把杰瑞德·库尼·霍瓦斯所提到的知识分享给孩子,手机之争?不存在了。
忽然发现,用书籍做亲子沟通,挺好用。这或许是因为,在孩子看来,这不是来自老母亲的唠叨,而是来自教育学家、认知神经学家的“权威”分享。
用《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进行亲子沟通,什么手机大战、作业大战,统统不是问题。悄悄说一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两点,书中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与孩子分享。
用对方法记忆翻倍
知识的“喂养”,当然少不了“记忆”。
杰瑞德·库尼·霍瓦斯将“记忆”这件事,拆解成了三步:编码、存储与调取,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取。调取又可细分成:回顾、识别、回忆。回顾是最基本的调取方式,进一步的是识别,再深入的就是回忆。回忆,由多种因素联系起来。
了解“记忆”的关键步骤后,再看杰瑞德·库尼·霍瓦斯提到的“不要把复习留在最后”,就很值得思考。这是大多数人,包括不少的学校,正在采取的方式啊。这个话题,和孩子讨论下来,她的回答是效果不佳。但现实呢?值得深思。
将科学原理,落实到现实,总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想提高记忆力,“回顾、识别、回忆”这三步有技巧,书中提到的卡片方法,很值得尝试。当然,具体做成怎样的格式,需要摸索。
面对压力有方法
现在的孩子们,会有压力吗?每一代会有每一代的成长课题,他们自然有他们需要消化的压力。面对压力,该如何消化?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提到的一种方法,可以马上分享给孩子:深呼吸。
有科学依据的方法,用起来会更有底气。对于“压力”《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用了一章的篇幅,里面关于“情绪和感受”的内容,很值得思考,有兴趣的,可以亲自阅读这部分内容。
一点小总结
与其考虑喂养人工智能,不如先把我们的大脑武装起来。用高效科学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快乐。
刚开学不久,和孩子讨论手机的使用、写作业的状态,这是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记忆,安排好复习的方式与频率,将记忆这件事变得轻松。有了学习的压力也不怕,掌握一些科学方法,学会释放压力就好。
以上分享的是《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里,和孩子们的学习有关的一点内容。书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消化,与这本书相遇很有收获。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