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小孩子,是指2-6岁的孩子。
这个阶段的小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用着不熟练的、不清晰的话和这个世界的大人做着交流沟通。
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而且很多大人认为,小孩子要从小教育,要给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现在很多80后90后有文化的一代做了父母后,他们会主张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孩子们保持公平对等,和他们讲道理。
我有个朋友,标准的80后, 是一位两岁宝宝的妈妈。前两天聚会的时候,带着她家的超级萌宝一起来了,席间,她向我们这些未婚或未孕女人普及教育孩子的心得。
她很自豪的说:“你看我家宝宝乖吧,那是因为平时在外面我从来不会教育他,但若是他在外面不听话,或者淘气犯错,我就回家和他讲道理,我一问他,你错了吗?他就会回答错了。然后,我会惩罚他,当然不是很重,比如打两下屁股,或者不理他。这样几次,他就不敢在外面闯祸了。”
另一个朋友不失时机的说道:“你这样好,你都不知道,我一同事家的小孩就很不听话,4岁的小男孩,正是淘气的时候,每次去他家做客,或者出去聚会的时候,我同事都会不分场合的教训他儿子,还没有真正的惩罚措施,就好像是教训给我们看的,结果,那孩子越来越淘,还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
看样子,我朋友的教育很成功,但我却不知道,对于一个小孩子,我们和他们讲道理,谈教育,真的好吗?
良好的教育是要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而我们却用理性的道理来教育他。这就好比和一个没有思辨能力的人辩论一样,对牛弹琴。从开始就错了,把结果当成了手段,要是孩子有理性,能够听懂你的道理的话,也就不用接受教育了。
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每个字的意义,只是单纯的重复,你问他:是不是错了,他会告诉你:错了。但你若问他:是不是对的,他一定会告诉你:对。
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对,何为错。因此,他们做的每件事情也都没有对错之分。这个时候和他们讲道理,甚至是一些惩罚和奖励,还有什么意义?
不!应该说有什么正向意义?因为负面效果是一定有的。
当和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他们会迅速地发现服从的好处,反抗的坏处。因为,当我们试图说服或者教育他们的时候,我们的话语中夹杂着强迫或胁迫,更糟糕的是有可能会有诱惑, 所以,他们有时被利益诱惑,有时被暴力胁迫,但永远不会是真的被道理说服。
你以为你和他讲道理讲通了,其实你只是成功的让他们厌倦或者恐惧了而已。
你将他们不能理解的义务强加在他们身上,让他们学会了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逃避惩罚而遵从你,还让他们习惯于用表面的理由,掩饰私下的动作。
长期以往,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就会用空话来对付你,用道理来对付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你亲手教给他们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难道就不管不顾,让孩子自由成长吗?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母亲,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儿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这位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儿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于是,这位母亲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儿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这位母亲认为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没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想如果这件事请发生在现代,有可能自认为教子能手的我们就会和孩子好好淡淡,讲讲道理,或者是惩罚他。但!睿智的孟母却没有,因为,那时的孟子并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他只是遵从孩子的天性,亦或者说是动物模仿的天性而已,所以,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理智的。
孟母将孟子放在他年龄所在的位置上,并未要求任何超出年龄的事情,然后,从外部环境入手,为他选择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孟子就在还未懂得美德之前,便开始实践主要的课程了。
对于孩子,我们不要给他下达命令,也不要给他们言辞的教训,他们该受的应该是经验的教育。
有句话说的好:言传不如身教。
我们若是想让他们懂道理,那就要做得比他们好,要通情达理。
卢梭说过:不要与他们讲道理,特别是不要为了让他们喜欢他们原本讨厌的东西讲道理,要是讲道理总于厌恶之情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会讨厌讲道理。在他们还不明白道理的年龄,你就让他们讨厌道理了。
在他们还未懂道理的时候,我们用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等到他们长到能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只要一点,他们就知道了。
就好像,孟母断机杼以教育孟子的事情一样,孟母并未命令孟子不可逃学,却用织布暗喻,只有当孟子理解能力足够的时候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道理,道之理也,因果逻辑也。道之理者唯自然也。
那就让我们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从旁辅助即可,不可横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