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事指南
我刚死的时候,他们
都怪我走得太匆忙。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死,
忘了带钱包和钥匙。
“一会儿就回来,”
我随手关上嘴巴,熄掉
喉咙深处的阳光。
我想下次还可以死得再好看些。
至少,要记得在梦里
洗干净全身的毛刺。
后来,我有点唱不出声。
我突然想醒过来,但
他们感觉我还是死了的好,
就点了些火,庆祝我的沉默。
作者 / 杨小滨
这真的是一首独特的诗,看了第一遍,又看了第二遍,然后又看了第三遍,还想把它背下来,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拿来回味……
当你怕一件事的时候,勇敢面对,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在你和这可怕之物越来越熟悉的过程中,你会变得越来越不怕它。
今天又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让人生必然到来的死亡,更有质量。其中,也谈到了那种垂死之前的不遗余力的治疗,对病人本身,却是一种巨大的不人道的折磨。那是以难以衡量的痛苦为代价,换来浑身插满管子的痛苦。在ICU病房里植物人般昏迷而颓废的生存,所延长出来的那一点点短暂的时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反而耗尽了生命最后的尊严。所以,当医生们面临绝症和死亡的病痛时,选择的并不是手术和大费周章的住院治疗,而是回到家里,甚至走出去,在保持理性的情绪和最少的药物的同时,坦荡地接受这命运和时光的安排,由此而避免那非人的折磨与没有多少必要的挣扎,尽情享受最后的生活。
我们普通人也应如此。
当年龄到了越来越接近死亡的程度,你最怕的,也许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得够不够体面的问题。这不是指葬礼如何热闹,而是指生命结束的时候,你是否为此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许一个独居的人,最害怕的是自己死了却没有人知道。我的一个好朋友突发奇想,认为殡仪馆应当有一个特殊的“临终客栈”,专门用来接待接近了死亡时刻的孤独的老人,这样他们死了,就不用担心很久都没有人发现了。
可是在今天,这样不幸的例子,几乎总有出现。单独生活的人,不幸猝然死去,却没有人及时知道。下面这个单身女工就是一个例子,她下岗后饿死家中,居然五年后,才由于拆迁而被人发现。
朋友文雪这样说,如果有一天我得了绝症,知道自己活不长了,我就买一张邮轮票,到辽阔的大海上去旅行,饱览自然风光之美后,我也许会选择跳海。总之,这是不留痕迹的美丽告别,留给我家人的印象,并不是我死了,而是我去远游了,他们不必过于悲伤,因为我只是自由体面地回到了大自然的回报。
这也许是一个办法。
杨小滨的诗以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死亡,似乎是黑色幽默和自我解嘲。这也是一种力量和活力。每个活着的人,都没有死过,每个死了的人,都不曾活过来,可是,每个活着的人,却必须面对别人与自己的死亡。这件事不受欢迎,可不等于它不重要。尼采说:
“不尊重死亡的人,也不会敬畏生命。”
死亡,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既然如此,再有意回避,那就是愚蠢的掩耳盗铃,与自我欺骗了。死亡,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让你变得完整。
我们到底应当让自己的人生如何谢幕?答案并非在风中飘荡,答案就在你对生命热爱而尊重且不贪婪和勉强的淡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