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上并不存在”,即,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无任何感知。反之,若是一个概念存在,即便它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得到。
很多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物,由于主观上存在一个概念,于是就好像那东西“真实存在”一样……
不论你智商多高,如果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它就无法对你起到任何作用。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而已,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奇迹:它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即便是在你事实上错得离谱的情况下……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压根就不应该知道似的”那样存在,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原本早就应该知道了似的”那样继续发展……神奇不?神奇得很——在此之前,你的世界好像对你全然无动于衷的;在此之后,你的世界是鲜活的,对你随时有所反应的。
一旦理解了这个以后,你会发现有些世界你是可以改变的。客观存在的那个世界,你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它只会自顾自地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转下去。而你自己的世界却变得可以改变了。只要你改变对待它的态度,你的世界就会马上随之改变。
理解了“时间不可管理”这句话之后,对于事件的感知也会发生改变。对于某些人来说,时间就是用来消耗,这只是用来杀死的(Kill Time);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时间则是陪着自己见证成果的伙伴。
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你若是个好人,这世界就对你好一点,你若是个坏人,这世界就对你坏一点……可这怎么可能呢?!许多年后,当我习得了一个概念之后,我终于能彻底理解这种现象了。这个概念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这是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平时认为压力对身体有害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时,它才会真正损害你的健康。也就是说有害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慢慢吓死的。
在某些人眼里,这个世界不是“你赢我输”,就是“我赢你输”。所以在他们看来,对方一定是为了赢,所以才会伤害到自己,因为他的胜利一定伴随着自己的失败;而在另一群人眼里,这个世界其实还存在“共赢”和“共输”的局面。他们会想如何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创造出共赢的局面,或者至少在不妨碍对方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失。
一个能够看到共赢的人,和一个只能看到输赢的人,两个人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人们通常会不断强化自己已认知的世界。于是在那个只有输赢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贴着“坏人标签”的竞争者,而在共赢存在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合作伙伴。
你周围的人对你的反应,其实是你在他们身上的投影。我们认为别人会这么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会这么想。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恶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对它产生的误解。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 尼采
实际上,越是优秀的人和群体,越倾向于选择友善真诚的态度。如果你希望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你也应该先按照那个世界应有的规则去行动。那样的话,你自然而然就会像那个世界慢慢靠拢,最终活在那个世界里。
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你罢。
名词解释: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百度百科
自证预言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例如若你自认不是读书的材料,那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温习,因为你认为读了也不会懂,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然后你对自己说:“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这个概念放在管理学上就有这样的演绎:有人对你说你跟这个下属合不来,你就会不知不觉的专挑对方缺点来看:他眼细鼻扁头皮多,声大没准废话一箩筐,越看越不顺眼,结果大家因小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合作,预言便实现了。相反地,假如你相信下属是能干的,你自然会多给他机会去发挥,他犯错了你会包容,结果他亦不负你所望,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
思考与践行:
你的世界有哪些不美好的地方?那之中,有多少其实可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曾经的不美好,可能就是童年的生活。
2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从小奶奶和爸爸就在不断重复父母离异的原因,说了我妈蛇蝎心肠,一心想至我们于死地,拿走了家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我的所有衣物。
从小我的心里就被种下仇恨的种子。
此外,我体弱多病,内向自卑,成绩糟糕,也几乎没什么朋友,加上恶劣的家庭环境(父亲和后妈的感情不好,打架吵架是家常便饭,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用打牌赌博来逃避生活),童年一度成为了我不愿意主动回忆的黑暗过往。
直到有一次,在一家诊所,无意中看到电视机里播放的一个电视剧片段。那是一位生物学博士在讲述自己的生命感悟:“我从小就是个孤儿,在孤儿院长大。我的内心充满了憎恨,我很我的父母为何将我抛弃……后来我学了生物学,真正的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和伟大,我很感激我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生命,把我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那一刻我突然就想通了,我原谅我的生母,就算她真的抛弃了我,我也要感激她,因为她赐予我伟大的生命。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的世界开始改变。就像文中所写:“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
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不美好的地方了,所有当时觉得不美好的事情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童年有着不同的解读,童年的生活经历我们大都没法选择,但是我们任然拥有选择解读方式的权利。在《自卑与超越中 》,阿德勒认为,对于自卑不同的解读方式形成了人和人之间的最终差别。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在年轻时就经历了一些事情,弄清了一些清晰的概念,从而建立起一道道生活的底限,比如:什么是不健康,什么是失败,什么是不幸福,什么是破产,什么是背叛……
如果一个人对这些概念没有清晰精准的认识,往往是会不自觉的透支自己的健康、财富和生活。不论你智商多高,如果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它就无法对你起到任何作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今本《道德经》
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