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之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被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粟”,粮食之类的生活用品。这里有三个度量衡的单位:釜、庾、秉,六斗四升为一釜,庾是十六斗,十六斛为一秉,而一斛为十斗,一秉相当于一百六十斗。
孔子说,好,给他一釜。“请益”,就是请求再多给一些。孔子又说,好吧!再加给他一庾。后来冉求干脆自作主张,给了一秉。这个数量是相当大的。
事后,孔子知道了,并没有责怪冉求,而是教育他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神气得很;坐的是一流的车驾,穿的是一流的衣服,他有了这许多额外的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母亲用。我们在帮别人的时候,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人家,而不是在公西赤已经有办法的时候,还给他那么多,不成了锦上添花了吗?
这就是所谓的“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我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从公西赤的事情看来,孔子当主管时,对于财政的管理是比较紧缩的。但是接下来讲的另一件事又证明孔子对于账务并非悭吝。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孔子当政时,“原思为之宰”,这个“宰”是家宰,相当于现在的总务。孔子“与之粟九百”, 这个九百是虚指,代表很多的意思。“辞”,推辞,他不要那么多,希望减掉一些。但是孔子说,你不要推辞,你用不完可以周济那些贫穷的亲戚、朋友。
这是在孔子出仕当政时,处理情况的两种不同态度。公西赤外放当大使,同学帮忙,要求多发一点费用,孔子认为并不需要;而原宪经济状况较差,当他为孔子当总务的时候,孔子把他的待遇提得特别高。原宪不要,孔子却反而劝他收下。从这两件事,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风范。除了是长官的身份之外,还身兼父母、师长之责,随时以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这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该效法其教化精神的重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