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无忧/文 【原创作品】
他,不厌其烦有条不紊地练拳,对着一个木桩人。这是电影《叶问》的开头,没有对白,全世界都很安静。
武术的精髓,不仅仅指“技艺”,还包括练武者的修为(品行,修养等等)。叶问参透了武学的本质,终其一生将它奉行,做到了极致。“大师”称谓,并非空穴来风。
最初,他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武痴。
高手云淡风轻,胜券在握。
廖师傅慕名而来,闭门切磋不想外人知晓。叶问正在吃饭,见他比武心切,就留他同桌吃饭,喝茶聊天。
在他心目中,比武胜负不算是什么大事,廖某则不同。所以,两人过招,廖某步步紧逼,求胜心切。叶问则是游刃有余,点到即止。
影片层层铺垫,用廖师傅的言行,武功来反衬叶问之修为,还在开头安排了武痴林弟弟在墙头捡风筝,目睹整个切磋过程。本来是“秘而不宣”的私人切磋,变成“人尽皆知”的高低胜负。
叶问的低调在于,切磋之前留客人吃饭,取胜之后与客人道别,前后态度一致,礼数周到。包括后来的小高潮,面对一个气势汹汹的踢馆之人,他也是先礼后兵,慢慢的才将对方制服,这是中国人的内部交流,没有比试就已经显出高低。
肉烂在锅里,高低都是中华武术。叶问早就懂得,武术的精华不在于“技艺”,更在于修养。所以,廖师傅死在日军枪下,也是有理有节,赢得漂亮,死的有骨气。
这时,叶问变成一个有脊梁的武者。
英雄不是超人,也会“气短”,忧国忧民。
叶问的忧郁眼神分段得到体现。在第一部里面,是家园被日军侵占,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做苦力。那种“家国无望”的无奈和挫败感,让他自己觉得空有一身功夫,还要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求生存,简直生不如死。
第二部里面,是他眼睁睁的看着洪金宝不屈不挠的抵抗洋人的拳击,试图扬我中华武术,可是却始终找不到对方的弱点,活生生的被洋人的猛拳打死。(中途犯病也是一个原因)
叶问的愤怒心痛达到了极点,他握紧拳头含着泪下定决心要向洋人挑战。
他的眼泪。有心疼,不屈,也有愤恨。
一个人可以打十个,然后呢?要让更多的人自保,怎么办?所以要收徒,发扬光大。这是叶问特殊时期的领悟。他开枝散叶,将咏春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叶问究竟有多厉害?就说他的徒弟吧,其中一个,叫做李小龙。
叶问,是一代大师,也是一家之主。
叶问对家人的亏欠之情,溢于言表,最后终于说:最重要的是家人。
妻子永成对家庭的奉献,叶问心知肚明。做苦工时,剩下半拉红薯,他都会默默留给妻儿。男人的责任,和爱,不留痕迹却昭然若揭。
妻子开始对丈夫痴迷武术非常反感,后来却大力支持他“为国争光”。生二胎时正逢叶问挑战洋人的拳击,怕他分心,独自生产……
贤妻不过如此,陪伴本身也是“懂得”。
说句题外话——个人感觉熊黛林这个贤妻不容易,只能坐着。一旦起身模特的身高有点“碾压”大师的气势……另外,美则美矣,只是眼神过分凌厉。
大师,注定孤独。
难以掩盖,无法避免的孤独。
有的动物都是独来独往的。比如老虎。比如人类中的高手。
电影有很多画面,来展示叶问的孤独。孤独,不代表寂寞。因为,高手们都会有一个别人走不进的世界。
日军侵占家园,他的生活捉襟见肘,默默感叹自己无能,静坐思考出路。
在香港开馆,等待徒弟上门。他静静地坐着,一袭长衫,喝茶。
妻子永成过世,他依然是静静坐着,一行字幕就交代了整个过程。此中滋味,不仅仅是一个“孤独”能够解读。
或许,一个人的成就等同于他所承受的痛。
叶问,大师其人。
古语说,“穷文富武”。叶问的家境富庶自不必说。重金拜师(据传叶问拜师花费12两黄金),就是一个证明。
难得的是,富贵不骄——得势时资助好友清泉办厂从不催要。低调和气,宽以待人。
贫贱不移——落魄时宁愿做苦工,也不提旧日交情拿人恩惠。不卑不亢,穷且体面。
为人仗义——好友及乡邻有难必然出手助阵,义不容辞。独当一面,无所畏惧。
不为(日本人)五斗米折腰——面对日本人强权统辖,中国人举步维艰。与日军比武获胜,就可以得到小小的一“袋”米。叶问在饥饿中现身,赢得了一袋袋大米,却拒绝领米。
“我不是为米而来”。
没错,叶问此去就是为了“打你(日本人)”。
打的你满地找牙,打的你魂飞魄散,打的你心服口服。不敢——再犯我中华。
处热闹场中而面冷冷者,此其人必不凡也。
有的人活着,他早就死了。死在了“趋炎附势”,“奴颜卑膝”与“卖国求荣”中。
有的人活着,活成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所以,叶问击败日本人后肩膀中枪,在场的中国人全都蜂涌而上,赤手空拳与持枪士兵拼命,拯救……
每个时代都需要“精神偶像”,乱世更需要英雄。所以,叶问击倒了洋人拳手,依然坦坦荡荡,平静地表示:尊重“比赛”,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平等”……这是一个获胜者,难能可贵的谦卑。一个武林高手的大度严谨。
一代宗师,自此扬名。
~THE END~
本文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燕无忧本人。
图片摘选网络,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