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昨天第一讲中,我们学习到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将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即“暴力沟通”,分为四种,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和回避责任。这些暴力沟通的方式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加诚实地表达自己,能够与人相处的更加融洽,我们需要学会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是什么呢?
今天第二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以及实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因素中的其中两个因素:观察和感受。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应用在亲密关系、家庭、学校教育、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等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恰当的沟通所引发的悲剧,由于每个人的习惯的不同,所以任何人相处起来总会有不满和摩擦。比如夫妻之间,妻子可能更看重整洁,而丈夫往往没那么在意。当妻子看到丈夫脏袜子乱扔时,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不爱干净呢?”,这种评价性的话语往往会导致人不愉快,可能丈夫还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而如果丈夫此时也十分生气的回应,那么矛盾就很可能会升级。
如果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会是什么样的呢?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也是四个步骤:
首先,观察,即客观描述我们此刻观察到的情形。比如妻子看到丈夫的脏袜子时,可以说“我看到房间里有三处有你的脏袜子”。
接着,妻子表达自己看到脏袜子的感受,“我感到不高兴”。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评价,也没有批判。
接下来,妻子说出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为什么会感到不高兴的原因,“因为我看重整洁”。这个时候,丈夫就已经十分明确的了解,由于自己的行为,让妻子不高兴了,因为妻子很看重整洁。
那么这个时候,妻子就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请求,也就是期待丈夫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放在一起或放进洗衣机?”。
妻子这四句话,就是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的体现。连贯起来的说法是“我看到房间里有三处有你的脏袜子,我感到不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放在一起或放进洗衣机?”。
这种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式,是不是会让人更加容易接受呢?因为这种方式,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妻子之前的沟通方式“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不爱干净呢?”,带有评价及批判,不仅不容易让人接受,而且也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矛盾升级。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棘手的沟通时,我们不妨试试这种方法。不过,在试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花两天的时间一起来学习这四个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今天我们学习观察和感受。
二、实现非暴力沟通的因素: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观察是指,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而不是进行评价。
比如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大人总是在评价小孩子。如果看到小孩子“数学考试连续三次满分”,那么我们就会评价“这个小孩真聪明”;如果看到小孩子“连续两次忘记拿作业本了”,那么我们就会评价“这个小孩真粗心”。
我们看到的是小孩子“考试三次满分”、“两次忘记拿作业本”,那么这就是我们客观观察到的事实,而“聪明、粗心”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价。
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是不做任何评价的观察,将观察和评价分开。这是因为,观察,描述的是客观事实,对方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所以更容易接受;而评价,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且有可能有夸大的成分,是不容易被对方接受。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从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当听到批评时,我们会努力地为自我辩护,这种自我辩护机制维系着我们的自信、自尊和社会认同。
在之前我们提到妻子由于脏袜子而责备丈夫“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不爱干净呢?”,这个时候丈夫可能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和批评,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也不会认真处理袜子乱扔这个问题,这样,双方的关系会矛盾升级,甚至会更加疏远。
人际交往之间的争吵和矛盾,我们会听到各种评价,“你这人又懒又自私”、“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是一个不靠谱的人”等等,这种评价性的话语,让听者不愿意正确面对事实,也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忆,甚至会朝着你期望的反方向发展,一场矛盾进一步的升级中。由此我们知道,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是正常沟通的阻碍因素,是愤怒情绪的助燃剂,是矛盾升级的助推器。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在描述事实时,将观察和评价分开。
那么,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呢?
印度一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要区分观察与评论,我们需要知道评论表达方式的几个特征:
第一,缺乏依据,不负责任的描述。如描述某人“花钱大手大脚”,就是一种缺乏依据的表达,这是评价。而我们观察到的可能是“他一个人吃了一顿午餐花了两千块”。
第二,把推测和预测的结果当做事实。如上级也许会描述下属“交代给她的事情她都做不好”,就属于预测事实,这就是评价。而可能上级观察到的,可能是这名下属“搞砸了两份合同”。
第三,把评论当作事实。如看球赛时,很多观众会说某球员“是个差劲的前锋”,这就是评价。而可能观众看到的是这个球员“在这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
当然,还有一些特定的词,“每次,曾”在句子中表达的观察;如“安迪每次都很早到办公室”,就是观察。而“经常,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一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如“你总是很忙”,就是评论。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区分观察和评价。请听第一题,“我儿子经常不刷牙”,这句话是观察还是评价?如果您认为是评价,那么您答对了,因为经常、总是、从不等词语,表达的是评论。如果是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的话语,应该是“我儿子一周中评均有四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
请听第二题,“如果你不锻炼,那么你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句话是观察还是评价?如果您认为是评论,那么您答对了,因为这是把推测和预测的结果当做事实。
接下来,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
二、实现非暴力沟通的因素: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感受,是自己内心的情感的一种状态。在西方文化中,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偏好、感受,而自我表达的自由,则被看作是个体自由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小到大,我们在各种礼数的教导下成长,我们被教导要“孔融让梨”式谦让,要“卧冰求鲤”式孝顺,要把心爱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这些礼数的重要性超过了我们自己的感受,好像我们的感受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中国内敛而含蓄的表达方式,许多时候是不允许别人表达感受的,父母看到小孩哭,可能会愤怒,会大声斥责:“你怎么哭了?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家庭是我们憩息的港湾,家人之间本有着浓浓的爱和关心,然而很多家庭关系,往往是失望、责备、冷漠,或是漫骂。
随着年岁渐渐增长,我们学会了隐藏自己,学会了压抑自己,就是没有学会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人们认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鼓励服从权威而不是倾听自己的感受。比如军训、寄宿学校、中庸的处世法则等,都在试图剪掉人的鲜明个性,让人更关注权威、集体、他人的愿望,甚至放下自身的感受。
而表达内心的感受,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我们应该识别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受,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用“我内心感觉到什么”来传情达意。如我们刚提到的妻子发现丈夫的袜子乱扔现象的时候,妻子应该要告诉丈夫“我很不高兴”。这个不高兴,就是妻子表达感受的方式。而很多情侣之间吵架升级,可能由于女方的内敛的表达,比如女方说,“天天打游戏,到底是游戏陪你过日子,还是我陪你过日子”,这个时候,女方想表达的是“你天天打游戏很少时间陪伴我,我感到不开心,因为我想让你多点时间陪我”。这样的说法,更容易走进对方的内心。在沟通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聆听到你当下的情绪、感受,解决问题效率事半功倍。
同时,示弱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帮助问题的解决。在亲子关系中,处于叛逆期的小孩,往往会和父母对立,这个时候,父母一味的责怪、打压,还不如认真的和小孩交谈,告诉他自己内心的感受“父母感到很不开心,感到很有挫败感”。在师生关系中,在课堂纪律不能很好掌控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告诉学生,“我希望得到你们的肯定”。在职场中,很多人觉得要让自己强势一点,一旦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可能会被质疑工作能力,但是马歇尔告诉我们,当挑战来临时,适当的示弱,说出你当下的感受,可以让你更好的胜任这个工作挑战。示弱,并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在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尊重和帮助。这个时候,对方往往也会感同身受,进一步来理解你、帮助你。
在表达时,我们也要区分感受和想法。感受是我们内在的情绪,而想法是经过加工过的评论。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如“我觉得他很无能”。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如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可以表达的感受有“兴奋、喜悦、欣喜、感激、感动、安全、温暖、平静”。而当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可以表达的感受有“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同样的,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区分感受和想法。
请听第一题,小情侣中总是会经常听到的“我觉得你不爱我了”,这句话是感受还是想法?如果您认为是想法,说明您答对了,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表达小情侣的感受。如果要表达感受的的话语,应是“我很伤心”或“我十分痛苦。”
请听第二题,“当你说那句话时,我感到害怕”,这句话是感受还是想法?如果您认为是感受,说明您答对了,因为害怕表达的是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以及实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因素中的其中两个因素:观察和感受。我来为你总结一下: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
观察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不进行评价。
感受,是自己内心的情感的一种状态。而表达内心的感受,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学完了非暴力沟通的前两个因素观察和感受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回顾与记录近三天自己不恰当的沟通的3个小例子,然后,运用观察和感受的表达方式,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会继续给你讲解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内容:实现非暴力沟通的两个因素:需要和请求。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