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学困生
今晚是新网师云大学第八讲《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如何帮助学困生》,由冯美娣老师主讲。
何为学困生?有不同的意义,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潜能生……讲台边角的特座或者最后一排的学生?分数低、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不好、道德不好的学生?其实很多是家庭教育不够,或者学校评价制度太单一化导致的。
老师要有爱孩子的自觉,给孩子以安全感,应该多元评价。另外也不能过多表扬,防止骄傲情绪滋生,适当实施挫折教育、励志教育。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应给予学生真正的关怀。
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是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理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这段话来自《86致未来的教师》。
这个自尊心是儿童克服困难后获得的自尊心、自尊感。
有个笑话说世上两件事最难,一是将别人的钱装入自己的口袋(老板),二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教师)。其实这后半句的观点有误,老师的任务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移动到学生的脑袋里。
师生之间应该是智慧的交流。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比如一个医生对病人说,我不会医术,但是我爱你。那行为后果可想而知。培养孩子,激励、赏识不是教育的核心,带入不到较高的境界。
干国祥老师说,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比如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动机。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如何帮助学困生?如何帮他们获得自尊感呢?
让他们过上一种丰富精神生活、智力活动,培养自动化读写能力,进行智力挑战,思维挑战。然后我们还给他们创建两套教学大纲,给他们一个合理的成长性的评价,所有的这些来让他们获得信心,获得自尊,获得获得那个进一步克服困难的一种渴望,一种对学习的热爱之心。以学生的成长来评价,加强意志力和责任感。
社会的尺度内化于活动内容。学生被困难打败,有失落感挫败感,评价又单一,死记硬背,以教代学,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帮助学困生呢?有以下三个方面。
1.没见过一条河,不会懂一滴水----创建高含金量的智力背景。
他们听不懂课,不会运用知识,家长让他们补课,越补越没兴趣。原因就是死记硬背,根源在于老师对教材、教法的机械一致性。化难为易,以讲代学,知识中心论。老师传给学生,帮助学生容易记牢。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经验的改造。
如果我们老师直接的传授,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这样的知识和他原来产生的情境割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隔离。学生没有形成思维的挑战,自尊感快乐感都没有,他就没有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如何避免死记硬背,这就要求孩子们有智力背景,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力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泛。途径有多读书,多旅行,多实践。
把握好两套大纲,学生必须熟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还有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老师要好好研究课程目标,大纲,教材,考试大纲,还有学情,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并极力去为学生创造有针对性的参加实验、手工、课外阅读等等。
不要只看到一棵树,而看不到整个森林。让孩子接触大量的事物、现象,让他们感到惊奇,引发思考。
2.人们只能看见自己构建的世界----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有的孩子看的书不少,成绩提不上去,学习也勤奋,也没有不懂的问题。原因是课堂没有思维挑战,老师吸引力不够,引导不够专业。没让孩子们体会掌握知识的自尊与快乐。
解决方法,寻找思维的交集点,找教材中乍一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契合点。
苏氏案例,《光合作用》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肥料、矿物质怎么能让玫瑰那么漂亮,散发着香气。
如何发现交集点?有个例子,一位专家去非洲,给土著人放电影,想让他们学会怎样处理、清除垃圾,不让蚊子滋生。可土著人只看到一只鸡,那鸡其实只是在一角闪了一下。人们只能看见自己能看见或想看见的东西,思维被旧经验束缚。
选择有价值经验的标准,有两方面,一是连续性,教育即生长。二是交互性,教育即指导。
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教育即生长,任何经验改变我们的未来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所以我们的要选取的是能够促进人进一步生长的更积极发展的经验。可以参考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增强孩子们的好奇心,能同一定时间内学生的需要和能力结合起来,可激发兴趣,让他产生挑战的勇气。
教师的艺术,就是利用问题来唤醒前边我们说的那个学生的智力背景,我们要从他的这些学习经验学习背景里边确定一个跟我们的新知识确定的交集点,否则产生不了认知兴奋。所以没有智力背景,没有学生的旧有的经验为基础,那我们的提问就没有意义。要从旧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情感,和新知识相联系、冲突的地方。
又分为以下两点,(1),原本有兴趣或习以为常未发现矛盾的地方。比如可以借某个学生熟悉的歌星的歌词进行修辞手法的学习。有关四大发明,可以问小朋友为何叫火药?
药治病救人,以前的人追求长生不老炼丹炼出来的。
(2),教材中包含的表面上似乎相互冲突的地方。比如那个误入鸭群蛋的天鹅蛋,若你是一只天鹅蛋,哪怕在养鸭场里也没关系,纵然不努力,最终也会变成天鹅?若孩子们这样想,那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没了。
杜威说,一切有意实施的活动以及我们种种力量的运用都有赖于思维,通过有智慧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高自动化的读写技能。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具备作为掌握知识工具的那些能力,可老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
在阅读写作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写作。阅读与写作是两扇窗户,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改造。应该在小学阶段学会熟练读写。
没有掌握阅读自动化的三种现象:指读、吼读和唇读,写作的基础必须提高阅读能力。强调了不同年龄段的阅读要求不同。
有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清晰,但写的一团糟,要对他刻意进行训练。重视有感情、有理解的朗诵,并不是声泪俱下地度才算有感情,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词语活起来。
带孩子们去观察、表达,锻炼他们的听觉、视觉、将独处的美好情感唤醒。比如字词教学,可用字源法,通过画的形式,引发他们感觉的绽放,这需要教师的引领,这样孩子们才能往高处走。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动化读写能力?多读多写,有方法,有梯度。顺其自然的效率太低。下面是一些建议。
1,学龄前,多听故事,多读绘本,多上思维课,多做手工,锻炼肌肉,为以后熟练书写做准备。
2,小学低阶段,开展大量有感情、有理解的朗读。可以多开展朗诵、讲故事、整本书共读活动。大量读写绘作文,从用图表达思想过渡到用图画+文字来表达思想。可进行半命题写作,包括晨诵诗歌的补写、续写、仿写。
3,小学中段开始,鼓励学生开展海量阅读,同时开展经典共读。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自由创作。培养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技能的练习,读写结合,边听边记录。
4,小学高阶段注重学生默读、猜读能力的掌握,可开展研究性阅读。阅读课防止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代替。
总之,本次课可用“克服困难,获得自尊”这八个字来概括。不管做什么,都要花时间去实践,真正的技能不能靠听几次讲座增长的。
最后老师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利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让孩子们感觉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更多努力。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