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让我对读书有了新的理解,也开始尝试着去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这不就是我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吗?与其是一味地埋头做题,我更喜欢的是给同学们讲题,因为在讲题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样对于读书,通俗地讲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但如果我能够将这本书按照我理解的讲出来,那么,我讲的内容,是不是会加上了我的思考,在今后成为了我的知识储备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个PPT,我希望通过做成PPT,再配上讲稿的形式,作为我看完这本书后一种思想输出的形式,跟大家讲一讲,我所总结和理解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当我们决定了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时,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想好三件事情: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什么样的书是我们喜欢或想读的书?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把书读透读懂并学以致用?前两个问题决定了我们能否坚持把书读完,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决定我们这一次读书是否有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了什么而读书?我们读这本书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想读书的冲动,然后就会到书店,或者上亚马逊等网站上买书。但促使我们产生这种买书冲动的,一般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受到刺激或触动,觉得自己该多看点书了,但还没决定自己该读什么书好;第二个原因是觉得自己应该加强一下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说听说哪个系列的书很不错,或者是听说哪个作者的书都很不错;第三个原因是最近哪一本书很火或一直很想看,就想买来看看。朋友,回想一下,你上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你是出于以上哪个动机买的书?这本书,现在读完了吗?还记得书放在哪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可能也会有人说,读书,不就是为了获取书本上的知识吗?还能有什么为什么啊?
没错,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但是,这并不足够的!我曾经听过这么一次话:每一次的读书,都是跟作者来一场深层次的交流。什么叫做交流,就是你有你的观点,我也有我的观点,我们两个人的观点进行了碰撞,那才叫交流!然而大多数的我们,我们读书的时候那不叫交流,那叫做倾听。只有作者在单方面地讲,而我们就在一旁认真地听,偶尔还感叹一句:哇塞,你这话说的太对了,我要记下来!这样的读书,会感到很轻松,甚至有时候还迷恋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但其实,我们的大脑其实已经成为了作者思想的运动场了,他带着他的思想复活了,在我们的大脑里跑了一圈,试想一下,草坪被马跑来跑去不及时养护的,最后是那光秃秃的草坪还叫草坪吗?一味地只接受作者的思想,而不时常停下来思考的话,我们就容易慢慢地丧失思考的能力。亚瑟·叔本华在他的《论读书》里面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但在我看来,即使学习的基础上加上思考依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再加上分享。学习、思考、分享一直是我的一个学习方法,最初看到这六个字的组合,是在华润大学里看到的,所谓大道至简,我想,这就是了。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学习之道、读书之道。也是最简朴的读书的理由,为了学习、为了在思考中成长,为了能够跟他人分享,这就是我,为什么读书的原因。
当大家跟我一样,都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读书了,我想会迫不及待地想马上找本书来读,可是马上迎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什么书适合我们?什么书值得一读?
其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些场景、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突然就想看某本书或某个方面的书,这时候不要犹豫,马上记下来!知道书名的或者作者的可以记录得详细一点,但要是你不知道书名是什么,也不知道是谁写的,那你可以这么记录:我看到了某某场景,我突然想找找有关某某方面的书来看。这些信息都可以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然后等到有条件了,可以上网去查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购书清单上,把书名、作者、出版社都记录下来,把所有想看的书都做成购书清单,然后用A4纸打印出来。
有时候灵感就像是沸水里的气泡,一瞬间就没了踪影。所以当我们脑海里出现想要看的书的时候,就要马上记录下来,做成购书清单。这样我们到了书店,不再是盲目地瞎转,而是根据购书清单直接去找书,但是,并不是说购书清单上列了什么书我们就买什么书,就跟双十一清空购物车似的。我们要先把书翻开来看一看,基本上我们心里很快会有个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买?另外,有时候我们的灵感太多,或者是拖的时间太长,导致购书清单积压了好多没买的书,这时候我们就要狠下心来,将一些现在感觉已经觉得不怎么需要看或者想看的书删掉,时不时地对购书清单进行瘦身。就这样不断地删减和挑选中,能够培养出让我们自己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并且能够帮助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好了,当我们终于找到一本我们真正想读的书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才能够去读好这本书,让书的内容融进我们的身心,变成我们无形的财富。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虽然现在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但我依然推崇笔记读书法。当我们利用笔记本来记录下我们的读书感悟时,这让我们的读书充满了仪式感,让我们会觉得,这不是随随便便的读书,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读书。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做下标记,然后再摘抄到笔记本上,在摘抄的同时我们相当于进行了二次解读,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消化书中的信息。而且读书笔记将成为我们跟书、跟作者交流过的证据,这一场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为重要。
为了能够写出精炼而深刻的读书笔记,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思考着怎样撰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对书先通读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若发现让自己颇有感触的内容,可以将那一页折角。当我们一时读不下去了,或者通读完一遍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去重读折角的那一页内容,若仍然觉得这一页的内容非常重要,那么,将书本的另外一个角也折起来。最后,再一次对折了两个角的内容进行重读,对无法舍弃的段落做好标记。
而在做标记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的不同,用不一样的线条做好标记,这样我们在做读书笔记的就能够一目了然。通常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同的内容对我们产生的感触会不一样,有的读了第一遍颇有感触,有的读完会纠结要不要做个记号标记一下,有的读完之后迫不及待地先做好标记怕自己忘掉,还有的内容,读完之后就觉得,必须在笔记本上摘抄下来。而摘抄,就是要摘抄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当把书读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哪些是值得摘抄的,只有能够让自己感动的内容才值得摘抄,并且严格地筛选摘抄的内容,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摘抄和评论要交替进行,并在句子前面用不同的符号区别开,这样做的目的是趁着印象还比较深刻的时候写下自己的感悟。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重点是放在“摘抄对自己很重要的内容”和“写主观评论”。单单是把读书笔记作为思想的仓库,读书笔记就具备了坚持下去的价值。而且我建议,我们可以每天设定一个生活情景,例如睡觉前,可以拿出读书笔记,把笔记重读一遍,相信在重读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一般的收获。
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想的源泉。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塌实地写笔记,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够发挥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书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