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出自儒家经典,中国人将它推崇为最精深的智慧。
这类级别的智慧通常都有无数种解释,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中庸。
普通人对中庸的理解是:中庸就是凡事不要太极端。
到底什么是“中庸”?
宋代大儒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那中庸的意思就是保持不偏也不变,永远正确。
宋代大儒朱熹说,不偏为中,平常为庸。这个比较接近普通人的理解:凡事不要太极端。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中指的是天理。
儒家的最高智慧,儒家自己却没给出一个标准版本,全凭个人理解。这倒是给了我们自由,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我喜欢的是孟子对中庸的解释: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就是说,中庸不是要你执着于中间道路,你执着于走中间道路,以为由此接近真理,但执着于中间道路而不知变通,跟执着于极端又有什么分别。执一也好,执中也好,都是执。
我认同的中庸之道,不是走中间道路和稀泥,而是不怕走极端,又不是一走极端就非永远走极端不可,能撤回来,还能翻转到另一个极端,在极端之间自由切换。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该动就动,该止就止,这才叫中庸。
猎豹与狮子的故事
前一阵跟女儿朵拉一起看BBC纪录片《塞伦盖蒂》,发现我博览群书才悟出的中庸之道这个版本,动物世界已无师自通。
大草原上,猎豹妈妈带着三只小猎豹打猎,误入狮群领地,雄狮冲过来了。大多数时候狮子猎豹两种猛兽井水不犯河水,毕竟彼此都不在对方的食物链上。但雄狮并不介意顺手干掉几只猎豹幼崽,因为双方多少还是有竞争关系,狩猎对象是一样的,将来多几张对猎物下口的嘴不是什么好事。
猎豹妈妈完全不是雄狮的对手,它自己跑掉就是了,没什么动物比它跑得更快。但是,它带着三个娃。它可以跑,娃怎么办?
生死关头,猎豹妈妈不退反进,朝着冲过来的狮子摆出进攻姿态,发出低吼,露出獠牙。
是实时教育的时候了。我按下暂停键,问女儿朵拉:你觉得猎豹妈妈能战胜狮子吗?
不能。
它知道自己赢不了狮子吗?
它应该知道。
狮子知道猎豹妈妈赢不了自己吗?
应该知道。
那猎豹妈妈在干吗?
不知道。
那我就开讲了:猎豹妈妈明知自己不是对手却还要硬上,不是因为觉得自己运气好能打赢,也不只是因为爱自己的儿女,冲昏了头脑,而是经过了一番算计。这算计我们第三方看着不好理解,但倒过来从狮子的角度就好理解了。如果你是那头雄狮,面对这么一头要发疯的猎豹妈妈,你会怎么选择?
朵拉:不想打架了,因为打赢了好处并不大。
对的。这是真真正正的打赢了又不能当饭吃,狮子并不吃猎豹。干掉猎豹妈妈的好处很有限,只是消灭几个潜在竞争对手,但猎豹毕竟也是大猫,干掉它自己不会不付出代价,肯定会受点伤,万一伤到眼睛腿脚这些要害部位的话,麻烦就大了,不划算。
所以,当猎豹妈妈决定拼命时,跟它拼命并不符合狮子的利益。
所以,猎豹妈妈发了疯要跟狮子拼命的时候,它其实并没有发疯,而是因为算准了狮子的利益所在。
讲课结束,按播放键往下看,果然,雄狮停止前进,伏下来舔毛。猎豹妈妈带着娃逃走。
我又问朵拉,如果猎豹这时候以为是狮子怕了它了,不仅自己不走,还要把狮子从自己的领地逼走,结果会怎样?
朵拉:狮子没办法了,只好干掉它。
是的。猎豹妈妈之所以能在与狮子的对峙中全身而退,并不是它比狮子更强,而是因为它给了强者以选择,而强者的选择对它也有利。如果它错以为狮子是纸老虎,得寸进尺,狮子就没得选择,大家两败俱伤。这对狮子确实没好处,但对猎豹更没好处:狮子受伤,猎豹会死。
就这样,通过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猎豹给狮子创造出选择:敢拼命,给狮子创造收手的必要性;能退走,给狮子创造不动手的理由。在生死关头电光石火间,猎豹妈妈和雄狮成功地避免了灾难。
世界并不是强者通吃,如果弱者留给强者以选择。世界上有许多事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必须让对手相信你真勇敢,才能避免变成输家,哪怕有可能大家一起失算落得都粉身碎骨的下场。
你看,中庸并不是凡事不要太极端,那不是中庸是平庸。
猎豹首先也得拿命去拼,不拼死得更快。猎豹一家活下来,是因为既无视力量对比去拼命,又尊重力量对比退回来,在极端之间自如转换,这就是叫极高明的中庸。
所以,我所理解的中庸就是:不怕走极端,能够在极端之间自如切换,就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