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遇见自己
-学习团体关系中的自我觉察
文/又见简
上个周五我们聚在一起学习由李雪梅老师带领的团体沙龙学习莎提雅团体关系心理学-在关系中遇见自己(团体关系中的自我觉察),收获颇多。
莫汉德说过自我的三种形式: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和精神的我。其中物质的我又称生理的我,生物的我,从我的物质属性来谈;社会的我指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我;精神的我指心理世界的我。我们常常听人们说起我就是社会中的我即人际关系中的我。所以在团体关系中遇见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是群体动物,每个人生来就有沟通的需要和愿望,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命的质量也常常因为沟通而深受影响。所以,在团体关系中觉察自我,觉察自我的应对方式,从而遇见真实的自己,因为一个人往往和他人的相处关系中才能看见自己。
团体间的沟通往往在自我、他人和情景组成的沟通场中进行。在不同的沟通场中人们应对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通过言语或情感,或两者兼有。若情感和言语一致的沟通往往是真实的,身心是健康的;若两者不一致的条件下,沟通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如:“我爱你!”“你真好!”的表达就会有表里如一意味深长之感,或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之嫌。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去经验中的一些缺陷体验以及来自家庭规条的束缚,我们往往很难做到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将自己,他人和情景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接纳他人。
我们习惯去指责,习惯去讨好,习惯去超理智就事论事,习惯去打岔回应对方,以这样的应对方式来求得生存空间。
然后,主讲老师从不同的方面:言语,行为,内心独白,感受,自我概念,心理影响,生理影响及这种应对方式的资源来源,分别分析了各种生存姿态的特征。其中讨好型和责备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姿态,在生活伙伴特别是情侣婚姻中可以说是互补型的,能比较友好地相处。同样,超理智型和打岔型也可以友好相处,因为超理智型的一本正经甚至教条主义,由打岔型的幽默风趣使气氛活泼轻松起来。
以上四种回应方式的任何一种或两种(往往在某个阶段主要以一种方式呈现),表明个体的低自尊或低自我价值感。这些交流方式又被家庭中的权威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态度所强化。
往往讨好者的回应会唤起对方的内疚,指责者的回应会让人产生忧虑,超理智者的回应常使人产生嫉妒,打岔者的回应使人想开玩笑。
因此,如果人际关系中常常出现这种方式的交流,常常使使用者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因为
如果我唤起了你的内疚,你可能会宽恕我;
如果我让你忧虑,你可能会听从我;
如果我使你嫉妒,你可能会支持我;
如果我让你想开玩笑,你可能会容忍我。
但是,无论上述哪种情况下你都绝对不会喜爱我信任我。可是通过分析,能产生一种促进成长的一种人际关系。那就是通过转换生存姿态而形成一致型的姿态。
一致型姿态者无论是在行为,言语,内心感受,资源方面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言行一致,内心感受和谐,有自我价值,有爱心,能够接纳自己与他人,脚踏实地。这种高自尊来自对自我的觉察,对自己的负责,以开放的心态和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能够不断地整合自己,身心健康能够很好地关怀自己与他人。这是人人向往的一种生存姿态。
转换生存姿态的步骤:
第一步 觉察根源(你心里那些阻碍你变得一致型的恐惧是什么?)
第二步 灾难化想象
询问自己倘若所有的假想的威胁成了现实,我是否还能够活下去,肯定的话就没有问题。
第三步 增加一些东西(能量)
如:新的知觉,新的关联方式,对自身感受的新体会,重新修正的期望以及新的选择。
每一种生存姿态都蕴藏着完善和表里如一的种子。即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愈系统,无论身体还是心灵。
多日来,我针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处事方式,似乎每一种都曾经有过,又似乎不曾有过。无论是在家庭在单位,但是自己很少觉察过。并且我是个不善交往的内向型人,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确实是门学问,期待提高。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正在路上,感恩相遇。
201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