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觉时间的稀缺与宝贵,痛恨自己浪费光阴,你决定洗心革面,充分利用时间,早起读英语、背诗歌,每天早起微信打卡。你坚持了一个星期。你想坚持锻炼拥有一个马甲线,不断的下决心,确实也坚持了几天,但是慢慢的又松懈怠慢,随后不久,在某些意志力薄弱时点,一次失守,变全线奔溃,回到从前。你学习了《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薛兆丰北大经济学》,深深收到启发,每天积极打卡,做笔记,但一段时间忙碌未追上课程,看着一大溜未读课程,心中不免因落下太多课程无力追赶而烦躁不安。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状态:我知道我要怎么做,我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无法持续做。我知道,但是没有做到。这到底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呢?还是方法出现了问题?
知道与做到,到底那一步之遥有多遥远呢?怎么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动力至关重要
你必须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充分了解到做这件事情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风险与困难,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坚持。没有目标及动力驱使的事,做起来永远是无力、涣散的。优秀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体挖掘机,不断深挖自己的目标与愿景。也都明白目标是自我的第一驱动力。
第二:循序渐进的走出舒适区,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区
而人们在面对一项任务的时候,会存在三种心理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内,我们所面临的都属于能力范围之内,因此做起来得心应手,但这样的任务让我们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
但是当面临一项远高于我们能力的任务时,我们内心都会深感无能为力的恐慌,所以深处:恐慌区”的我们也是难以成长。
只有那些稍微高于我们目前能力一些的任务,我们才处于“学习区”,这时我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新鲜的、有挑战、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出了稳态原理,说明了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总是手提重物,他的的手就会长出厚厚的茧子。
一个人经常跑步,他可以相对不费力的跑1000米。
一个人经常阅读深奥的书籍,他就能轻松的读懂他人觉得晦涩难懂的书。
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稍微有挑战的事情,由于人的身体和大脑有一种偏爱“稳定”的倾向,它们就会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我们,以便回到原点,保持舒适感。
这样逐渐的,身体越来越有韧性,大脑越思考越灵活,逐渐循序渐进的走入下一个学习区。
第三:拥有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将艰难的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再锁定这些小目标,逐个逐个完成。而每完成一个目标就距离实现自己的重要任务更近了一些,也会让我们充满信心与成就感。
而每个小目标的分解制订,也会让你更清晰整个任务的脉络与难点,能全局的把握整个任务的进展,心里也不会陷入焦躁的负面情绪中。
第四: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起习惯的一种方法是重复,通过不断的重复,对适应性做出初步判断,并建立起基本操作能力,再通过不断的重新,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比如,每天6.30准时起床读英语,7.30准时吃早餐,19.00开始健身,20.00开始看书,在时间上不断的重复,日复一日,形成一种生理作息习惯。
小结
知道与做到,其实很遥远,但是确有方法可循,但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局限与缺陷,设计方法,修补漏洞,引导自己走入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我们要修炼精进自己,强化意志力,拥有更强的人性容错能力。
我们更要身体力行,要循序渐进,要细水长流……最开始,我们会难受不安,逐渐的,会偶有不适,到最后,变得充容不迫,信手拈来。
这时,我们便是知道并真正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