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人,忽然向我问路,看到他眼神里的混沌和凶恶,我自己倒被吓了一跳。心里略微带着一些戒备,脸上自然没有舒服的表情,我语言干涩的给他指了路,他生硬地说了声谢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从他眼里读出了不善、凶狠,甚至是凶恶。
遮住一个人的眼,你便判断不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那些幸福的人,眼睛里流露的都是幸福。那些悲催、可怜人眼里流露的都是孤苦和冷漠。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容貌负责”。我想人的长相是爹妈给的,气质涵养是自己给的,眼里的色彩是自己绘就的,人到了40岁更应该为自己的眼睛负责。
所以应该这样理解林肯这句话,人到了40岁,长相早已定型,能负责的只有身上自带的气质,和自身散发的磁场了,还有一双明亮、善良的眼睛。
向我问路的男子大约30来岁,看上去挺年轻的,距离人到中年还差些日子。不知道待到了四十岁,他会不会改变容颜,变得和善一些了。
梁实秋在《脸谱》中写到我们不能不叹服人类创造者的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窍,但是部位配合,变化无穷,比七巧板复杂多了。
但我觉得一张脸上最最重要的是一双眼。有的人尽管胳膊上纹条龙,头发整的和古惑仔一样,但始终却狠不起来,因为那双眼睛出卖了自己,心里有善,写在眼眸中。
千人千张脸,没有完全一样的脸型。但我们看一个人脸,最重要的是看什么?是看他的眼。
例如在爱情中有一个七秒定律,“男女对视七秒,就会产生爱情。”
《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一组人体生理研究报告表明,男女如果对视少于1秒钟,说明相互没有好感;对视2秒钟,表明存在好感;对视3秒钟,可能是情愫暗生;对视4秒钟,表明其感情深厚;对视5秒钟及以上者,就已经到了步入婚姻殿堂的阶段。
心理学家罗伯特・爱泼斯坦进行了“深情对视”的练习,他发现,对视前后,参与者彼此间的爱慕程度平均上升7%,喜欢程度上升11%,亲密程度上升45%。
看来眼睛真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藏着、透着一个人的伪善、真诚,透着情丝万缕。
人的眼神真的不一样,清澈的、猥琐的、邪恶的、藏有凶光的、伪善的、狡猾的,全在两眼之内。
泄漏一个人秘密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一个人的眼睛。电影里坏人的眼里永远透着凶恶,好人眼泪总充满着温柔,其实你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那些眼神不正的人,看上去总让人不舒服的人,人品估计也不咋地。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被中国抓获的跨国毒贩,一个越南籍的大毒枭,是个女的,极其狡猾,审讯时她两眼贼溜溜地转动,展露着她狡猾的内心。
我们打量一个人,最先注意的是他的眼睛。
为什么大家都爱戴太阳镜,防晒是一方面,美也是一方面,但最主要太阳镜遮住了我们的双眼,把我们隐藏起来,无形中增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们躲在太阳镜后面,相当于遮住了心灵的窗户,别人看不穿我们。
恰好读到了作者丁立梅写的《喂养眼睛》一文,文中说,“一个人的寂寞是写在眼睛里的;一个人的快乐与美好,也是写在眼睛里的。我们说灵魂需要喂养。其实是眼睛需要。眼睛丰富、丰满了,灵魂才会丰富、丰满。”
读到这里,我突然问自己,“自己心底里是否有一双熠熠生辉,永不忘记的眼睛?”似乎没有,我记住的是那个人的好,他为我所作所为,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爽朗的笑,豁达的心胸。然而我再仔细回忆,想起了他的眼睛,他的眼睛是慈善的,温暖的,深情地。
养眼其实是养心,然而滋养心灵必须通过滋养眼睛。好多事是因为首先看到,看得多,经得多了,进入了内心,影响了人的价值观。
我们看到大美山河,会情不自禁,激动振奋激荡着心灵;我们看到美好的事情,从内心滋生出温暖;我们看到感人的、情深意切的事情,内心的柔软也被拨动,化作热泪盈眶。
《喂养眼睛》里写到,“眼睛不会说谎的。当我们喂养它美好,它会在内心生长出一份美好。”
因此从今天起,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注视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永远记住眼神的厚度就是人生的深度,眼神的浅薄就是人品的低落。
从今天起,在心里驻扎一双清澈见底的眼睛,任何时候都透着人性的丰厚和淳朴。
眼睛是心里的窗户,从今天起,我们就好好打理它,窗明几净,这才是惬意的人生。
最后,多说点题外话:
我的一位朋友曾说过,工作交往中你不喜欢一个人,与这个人在一起你感到别扭、难受,其实别人未必喜欢你。喜欢也是一种能量,你发出的是负能量,当然对方也是。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尝试着对视,也许你会有新的改变。
通过眼神的改变,达到内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