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诺贝尔奖纷纷揭晓,让我们有机会来了解这些在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我们都试图去解开一个谜底: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通过对于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分析,我们发现长期的专注某一领域、得到大师的指点和引路,当然还有对于诺贝尔奖项评选标准的深刻解读,大概是获得者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我却更加愿意在往前来梳理下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毕竟当他们已经获得了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当他们进入到知名研究所的时候,他们本身的发展走向便已经大致确定,甚至可以说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便已大大提升。
读完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朱棣文和高锟的介绍,发现了一个他们三位“惊人的相同背景”,这个背景便是:他们的父母全部有美国教育背景!而且都是解放前的美国名校!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就读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和弹性力学获得硕士学位,母亲王隽英也是在美拿到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而丁肇中正是后来得到父亲的学长“布朗”教授的帮助,才从中国到美国留学,并且和父亲成为校友,这可能是丁肇中人生产生“跃迁”的关键一步。
朱棣文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1946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美国圣路易、纽约和新泽西3所大学,并担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和导弹及太空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母亲李静贞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麻省理工攻读工商管理。其外祖父李书田更是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朱棣文的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弟弟朱钦文是南加州比华丽山庄知名律师,同样是博士毕业。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的父亲高君湘是留美的职业律师。母亲金静芳秀外慧中,数学极好。这使得高锟儿时在上海法租界居住,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又转到香港,就读于香港圣若瑟书院,后来进入英国伦敦大学,至此已经把99%的人远远甩在身后,其他人可能此生都无法追赶了。
三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母的教育背景”显然让他们具有了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和宏大格局,这些对于他们后期的求学和科研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去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何不是留美的背景,我们也当然不是让你就此放弃了努力,我们更不是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靠了父母。
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已经没有这样教育背景的父母,你就基本没有可能去走诺贝尔奖得主的路,或者退一步讲,你能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早一些知道这个“大概率事件”不是坏事,至少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