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晚饭后去隔壁小区的篮球场打了一会球,我至少有两年没去那儿了。
三片场地上只有一个简易的篮球架。对,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而不是一对。而就这唯一的家伙来看,无论其饱经沧桑的篮筐篮板,还是整体向前驼背的模样,都言说着他的年事已高。记得三年前,那个篮板只是有点掉漆,现在则平添了两个破洞出来。三年前我还在场上窜来窜去,挣扎着、蹦跶着想要摸到篮板,而现在我已轻松一跳就能碰到这个“矮框”。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那时曾经和我一起打球的人,估计有些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早已毕业吧,而现在轮到我自己——传说中可以内卷成弹簧的高考,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未来了。
小学毕业之后我开始练习打球,到今天已经有四年。我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但这些年摸抓滚打的经验多多少少让我变得强了一些,当然中途也有许多次误入歧途。而我现在最后悔的,是当初总爱练些看上去很帅但实际完全无效的动作。至今我仍记得,在我第一次使用练了很久很得意的一套运球动作,试图将同学支楞开的时候,他却站定着稳如泰山,不慌不忙对我说:转了这么半天,咋还在原地呢?当时我只是觉得自己练习不够熟练,如果速度更快那就好了,但现在看来,我做的全然白费力气。
每个动作背后,其实都有它的底层逻辑,有的是为了调动防守人,有的是为了误导,也有的为了卡住身位。而我那些花里胡哨的动作看似连贯,实际貌合神离,基本原地打转,几乎是想将防守人帅晕,实际情况则更令人沮丧,最多只能笑晕他。
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很简单:无效的动作不如不做。
同样的道理可以迁移到其他任意场合——无效的努力、自我感动的付出,都应当尽力杜绝。比如学习方面,过去我最爱干的事情是抄笔记。这事干起来不要太爽啊,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挨个儿复制黏贴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字迹工工整整,再加以各色标注,抄完笔记一抬头,神清气爽,扬眉吐气。再仔细端详一下花花绿绿的纸面,顿时觉得成绩也变好了、未来也光明了。
实际有用吗?显然没有。需要我牵挂的重点,一句话里无非那么几个,但我往往将板书或PPT中所有的语句包括连接词都抄下来,把那些可有可无的字符都尽收囊中。很多时候,这除了实现自我感动,除了显得自己很充实之外,并无什么大用,甚至主要就是白费力气。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忙着将表面形式模仿出来,而其中的“武林秘诀”完全没有领悟到,问题的关键根本没抓住,最终导致时间花了、功夫也下了,结果却跟没做差不多。
物必尽其用,否则就是浪费。凡事既然消耗了力气,自然也要尽量提高其带来的效益,这正是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篮球是如此,其他亦应如是——当然,分析起来容易,实施才是难点所在,不然我的篮球技术早就可以提高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