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选择性综合症,其实就是不会做决定
同事小k最近在忙于断舍离,家里的衣帽间堆不下,整日还嚷着没有衣服穿,看了几个博主关于“胶囊衣橱”的博文后,果断断舍离,该扔扔,该送送,时常发出“我当初为什么会买这件,脑子进水了?”
在机关工作6年的刘同学,看着当初大学时一个宿舍的同学,现在在外企混的风生水起,愤愤不平,当初他各种条件都不如我啊,现在呢,年薪是我的好几倍”。
似乎,每一个人都喜欢“想当初”。似乎回到当初,一切失败就可以避免。问题是,时间不可逆,我们都不可能回到当初。我推荐大家看看《做出好决定》这本书。
书里说:“你是谁、你将成为谁(或者已经成为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做决策的能力与每个人、每一天都息息相关,但从小到大没有一门课、一个人来专门教导我们怎么去做决定,做决定之前应该考量什么,决定后应该怎么承担责任。做决定这件事,不少父母基本为子女代劳了,有的“勤快”父母甚至帮子女选择结婚对象,选择带孩子的时机,巴不得替子女活一回。
一个成年人,首先得是会做决定的人。做决定时,不管决定是大是小,都不能掉以轻心,不然等于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命运。
有句流行语“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很多名人的成功并不是只靠运气。我们常常说的运气其实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多数情况下,你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你决策的质量。与其时常把“想当初”时常挂在嘴边,不如好好学习如何做决定。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技能。
《做出好决定》书里明确了理性决策的六个标准步骤:识别和确定问题,确认决策标准,评估标准,制订备选方案,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到理性决策很难,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不提前计划(经常的我们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太过于自信(最典型的就是每一个酒驾司机都过于相信自己直到发生交通事故,你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聪明和幸运),太依赖于以往的经验(老年人经常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但往往经验导致傲慢和缺乏创造力),吸取教训的能力很差(这是很多女生在爱数个渣男后,还埋怨命途多舛,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所在)。
在学习试用理性决策前,你可以用书中的八项性格测试,这些测试会让你明白你是如何做决定的,再好好反思曾经做的重大决定。接着,有意识的克服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倾向和错误,比如书中所讲的“自利性偏差:自己总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发现隐藏模式:不要为随机事件赋予意义”等等,认真分析后,都会或多或少中招。
比如一细想,其实我以前就犯了《做出好决定》第29章讲的“后视偏差: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去年,我先生买了股票,开始时涨的很厉害,我的嘴巴很乖,每次都夸他厉害。有一天我告诉他XX把那支股票卖了,xx是我们的朋友,对股票很有见地。我说要不我们也卖了吧。我先生肯定的说涨得空间还很大。没想到涨是涨了一些,但最后跌得也是一败涂地。我在大家都心里不高兴时口不择言:“我早就说过了啊,让你卖,你不卖,现在好了吧”。结果可想而知。
后视偏差除了造成说话对象反感以外,更会削弱我们向过去学习的能力,同时,我们在说这样的话时,已经潜意识里开始逃避责任。“我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你身上,我早就想过了”。《做出好决定》里明确了各种解决办法,比如减少后视偏差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自己考虑使某一特定事件产生不同结果的其他原因,有意识的去想,有意识的去避免推卸责任,如果我们只看到事件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结果的话,往往会高估这一结果的必然性,并大大的破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关于理性决策后的可以达到的高校决策境界,《做出好决定》里提出了12条建议,阐述了做决定要围绕目标(本文开头的例子,女人永远在买买买,其实就是目标不清晰的表现),考虑决定的“上下文”(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比如选择和谁结婚决定了你选择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模式)等等。如果你觉得做决定很难,你有所谓的选择性强迫症,你选择不做决定,以为一切都可避免。那么你又大错特错,书中第32章为此断了后路“选择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因为维持现状也是一个决定。因为不做决定不过是因为害怕改变、满足现状或者仅仅是因为懒惰。
尊重每一件事,不轻视每一个小决定,每天的饮食结构决定了你的身体机能,每天的娱乐方式决定了你的思维出路,你的业余时间决定了你的视野。花时间纠结于买什么、穿什么和后悔曾经的决定,不如好好看看《做出好决定》,你的人生就算不会从此冰火两重天,但你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少了许多遗憾。
对于我,如果我早接触这本书,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不过人生没有如果,现在要考虑的是未来,践行每一个决策都理性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