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艾,我无数遍的想过要辞职。去流浪。
今天,又一次萌生了想要辞职的念头;尽管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是如此的强烈。然后就是理所当然的失眠,所以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字。
最近总在想着另一种生活。朝九晚五的重复忙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让我极度想要逃离。我总觉得时间不应该这样被消耗掉: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面的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每天准时被设定好的闹钟吵醒,开始在半醒间过起和昨天一样的被设定好的生活。工作的繁杂与矛盾,同事的明争或暗斗;然原本沉默的我更加沉默。20岁到25岁,算得上是一个女人的黄金时代。我不知道用这样不复重来的时光来换取银行卡一个稳定的存款有什么意义。
五年的时间,如果像现在一样勤恳的工作。25岁的时候,我大概仍然只是无数打工者里的一员。过着如现在一样饿不死也不富裕的生活。中间的时间里也许会拼命考证,积累经验;从一个忍气吞声的助理到一个雷厉风行的主管。也会谈几次恋爱,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嫁给那个父母看中的稳重的男人。然后,过着他们一直愿望的安稳的生活。
而如果按照我的想象,我完全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我对于未知的一切都保持着五岁小孩所持有的好奇心与天真。比如摄影,钢琴,绘画,旅行等等。我会把我的一年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七个月用来脚踏实地的工作,考证。剩下来的四个月用来旅行或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放肆地挥霍银行卡里面用前面七个月积攒下来的数字。在这期间,我也许会找到自己真正愿意用一辈子去探索的东西。当然,更可能在不断的漂泊与寻找之后,我仍旧一事无成;甚至过着比现在还糟糕的生活。于是25岁的时候,我对这个未知的时间所有的好奇感都化成了无力感;然后带着一点点的不甘心或者直接心甘情愿的妥协。与爸妈以及生活握手言和,和身边的哥哥姐姐一样;相亲,结婚,生子。在不断的回忆与叹息中过完余生。
似乎无论是哪种假设,最后都逃不过回归平淡的宿命。不同的是,后者在脚踏实地前曾真真切切的仰望过星空。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从未走在一起与在一起后又分开,究竟哪一种更遗憾?
说真的,这不是一个能用智商去回答的问题。也许穷极一生,我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两年,辞职的念头在脑海里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并且一次比一次强烈而疯狂。但是每次都顾虑太多,记得去年有次把辞职信都写好了。然后听到电话那头母亲的叹息与担忧,立即就软下来。我从不敢让他们担心,对于大多数能用妥协解决的事情我都会对自己说在,再忍忍;都会过去。也就是靠着这种不知名的力量坚持到了今天。可是,另一个自己被压抑得太久,有时候自己都开始怀疑;某年某月某日,我就变成了广场舞里其中的一个大妈。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查尔斯,他本是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突然着了艺术的魔。在留下一张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后,他离开了自己相伴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开始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本以为这本小说和一般的励志故事一样——追梦人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考验最后实现辉煌的人生。但查尔斯的结局实在让人意外:五年的时间里,查尔斯经历了不少的离奇遭遇,某天他躺在巴黎的一间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早已客死异国他乡。后来,他流浪于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患了麻风并双目失明;逝世之前却托付一土著女子讲自己毕生的杰作付之一炬。
初看这部作品,我并不能理解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局。我不知道作者想要传递一种怎样的思想或生活态度。但是里面有句话是一见钟情的: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同样这句送给每一个同我一样在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之间手足无措的年轻人。
17年才开始一个多礼拜;而我,已是第三次失眠。我从未如此焦灼。
2017年1月10凌晨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