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其实并不舒适
这两天看了其他公众号写「舒适区」的文章,觉得也很感慨,这么多讲如何学习的文章,其实也在侧面反映着人们的焦虑,而每个腻在舒适区的人又何尝舒适呢?
早些年,当大家还追求这铁饭碗的时候,「舒适区」是真舒适,而到了现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没几个人还在舒适区里能安然休息了。
为了避免自己说多了反而讲不清观点,我就将我的态度写在前面:改变会伴随着不适,人们不能给自己找不自在,但不能因为想规避改变的不适而拒绝成长。
如果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已经磨练出了足够应对大部分状况的能力,那么你也不必跳出这个舒适区,去给自己找虐。但是如果我们明知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拒绝去改变,那么你该看看今天的文章:
不努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努力了也没成果?
你所要做的:坚信自己是可以成长
虽然我们每每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各种理由,但实际在拒绝做出改变背后,往往都有很深层的原因,最常见的一种是对自己的否定:
“反正我也学不好”
“改变哪儿那么容易嘛”
...
之前有小伙伴曾跟我说,考试之前不好好复习的孩子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不学好,他们也可能只是不想面对努力过后还挂科的悲惨结局。
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学生时代的很多人都努力给自己营造出“天才”的表象,背后努力、台上风光,而努力总显得不那么帅气。大抵在我们心中有这样一个概念:
不努力→成功≈天才
努力→成功≈勤奋的一般人
努力→不成功≈废柴
假使我们当时没有好好学习,那么在我们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时,我们就可以把锅甩给“我也没好好学”。而不是“那么努力也还是这个成绩,是不是这孩子没天赋啊”。
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没见到成果不一定是你不行。但首先,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概念:人是可以改变的。
这也是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最大的不同。
*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属于这类人,他们追求完美,挫折可以令他们反思自我,而不是否定自己的能力。
道理我都懂,但还是难以做到?
我知道“相信自己”这四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讲没有什么说服力,那么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Q1:“我做不到”是谁定义的?
我们拒绝一件学习一个新鲜事物,很常用的一个理由就是:我不是这块儿料。
好吧,人人都是天才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定义“我不行”可能真的是比较主观的事情啦。就比如很多残疾人艺术家,从客观角度来讲,他们做一些事情会有些劣势,但这不代表什么都“做不到”。
我们可能没有成为某行业中流砥柱的天赋,但是学习一些新技能也不是什么坏事,不是么?
Q2:为什么学习会这么痛苦?
哎,谈到学习,那痛苦的经历可多了去了。开头馆长就说了:“改变必然带来不适”,成长也多伴随痛苦。
谁没做过几次错题,谁没感受过肌肉酸痛啊。无论是学数学还是学体育,每个人都会有些痛苦的经历,我就不多提了,每个人随便回忆一下估计就能凑出几千字。
像是搞科研,谁也不是上来就搞实验的,一定是经过无数的基础原理学习折磨之下才有资格做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在痛苦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学习,谁都逃不开的。
Q3:急!怎么才能3天内瘦10斤?
老话总说,不能一口吃出个胖子。
学习到出成果也是个漫长的过程,政治教科书上总说“量变到质变”,学习的知识满满积累,到达某一个点之后我们才能感觉到变化,但没有量变的积累也是无法达到质变的。
没成果不代表你的努力白费了,只是还没到达“质变”那个点。
另外,就像三天瘦10斤这种速成方法,一是很可能极其痛苦,二是副作用大。我们只要在焦虑与努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好。
Q4:你想要的是不是太多了?
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断舍离》说过:一个人的心力有限,要慎而重之。想全都一把抓有点反人类。
出于莫名的一时冲动,一个上班族在业余时间去学习吉他,某一天又出于一时冲动,想要一个月看完30本书,这还不算完,人怎么能只做文艺青年?他又决定每天健身1小时、再搞搞兼职生意。
当然,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例子。但是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定的总是不那么合理。
小建议:一步一步来,爬坡式的制定目标,将精力放在我们在意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