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女人经常站在四楼东户的门口。几次在早晨遇到后,我没有问也自然知道了:邻居家添了二胎,她是受雇来照顾小孩的。
她每次见到我,都面带羞涩地主动打招呼。只是不太明白她为什么总是站在门口等。我猜想,可能她比约定的时间来得早。朴实、守时,这位保姆给人不错的印象。
一回生二回熟。一天下午,我在上楼时正碰到她往下走,于是闲聊了两句。我问她的工作时间,她说早八晚六,双休。又问她的工资,她说5300。
我的第一感觉,是把她与照顾妈妈的爱姐相比较。她的收入,比爱姐低一些,但爱姐的工作量是多么大啊,又是全天24小时,没有双休。相比之下,她的收入并不低。
之后,我又拿她与一个人相比。这个人,天天傻乎乎地在平台上码字,整整三年了。可是收入……
这么一比,便有些郁闷和感慨。自己虽非物质之人,但也不是对金钱毫无感觉的人。尤其,我也希望能通过写作,得到亲人朋友的肯定。
这件事,很快随着时间而风平浪静。但它带来的心理波动,却如沙一样沉在了我的心底。
过了些日子,我与一位老同事在电话里聊了一会儿。她原来也是中层管理人员,现在已退休。我随意地问她平时在忙什么。她说自己早在去年就找了份在超市的兼职工作,每个月三千多。
几个月前看到有位退休同事在生活区门口超市当收银员,我有过些许担心,觉得俩人见面会不好意思。但现在,我早已将头脑中的那一丁点的“傲慢与偏见”剔除得干干净净。在当今社会,任何的工作业态,只要是合法的,那么就是值得他人尊重的。靠诚实、辛勤的劳动获得收入,这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这位也进入超市工作的同事,她的兼职收入虽然不多,但还是引起我的深思。因为我又拿她与天天在平台上码字的那个人相比了……
沉在心底的沙,又被搅动起来了。
前几日,在大学同学群里,有同学分享了另一位女同学的公众号文章。那位女同学是老师,她依托学院成立了教育工作室,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面对同学们竖起的大拇指,低调的她说了一句:同学们不要这样,我会不好意思的,我只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也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一个宁静而幸福的空间,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很少在同学群里冒泡的我,被她的话所触动,于是我也上去留言,引用了她说的那句“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并在后面竖起大拇指。
不多一会儿,我发现另外一位女同学@我。重新回到同学群,我看到她同时@了我和那位开工作室的女同学,并留言:祝贺你俩拾梦成功,向你们学习。
这位女同学是学生年代另一个宿舍的,不久前知道了我在网上写文章,也到平台上看过我写的碎碎念,并和我简单聊了几句,之后并没有再进行交流。
我没有想到,在平台上写文章这件事,会在她的心目中有这么高的份量,还上升到“拾梦成功”这个层级!
要知道,在我码字的一千多个日夜里,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少得到鼓励的。包括我先生,虽不反对,但面对我的执着,他也是有点无可奈何的成分,当然他主要是担心写作太消耗我的身体。只有我在外地的妹妹,每次电话或见面时,面对我说起写作事业的眉飞色舞,她都是由衷地赞美我:姐,你真是有毅力啊,看来你是真的喜欢写作。
但真正上升到“梦想”的评价,只有这一位平时并没有多少交流的女同学。并且,她把我和那位开工作室的女同学是并列来看的。也许在她心目中,我们这都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就像她所说的,都是值得学习的。
能够鼓舞到他人,我开始觉得,自己的写作还有悦己之外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