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
今年7月1日,“最严”手游新规正式实施,这份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6年5月底发布的《关于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手游须有版号才能上架,而没有经过审批的手游将全部下线。
让业内群众大吃一惊的是,极少受到监管政策影响的苹果App Store也在监管范围之内。在规定正式实施之前的数天,App Store后台发布通告称,将严格遵守《通知》规定,新开发的移动游戏需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交审批。此外,上架App Store的游戏也须办理版号。
这一规定果然了得,连体量这么大的苹果都动了,这一口咬得还不小。所以大家也能猜到结果,新规实施当天在AppStore的上线游戏只有两款,原来每天可有30多款。
一晃五个多月过去了,该规定最大的改变,是把原来的后审改为前置审核,除了审核产品还要审核公司资质。一款手游若要办理三证,在各部门的整个审批流程将长达半年。而对于个人和小开发团队,仅ICP证就需要公司资质等一系列申请材料,相当难办,他们若要上线一个新游戏,加上申请版号的时间,保守需要9个月以上。这在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手游界,等于直接拉高了上线一款游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整个身体被掏空不说,还极大提高了开发游戏的风险。已经上线的数十万手游更惨,由于没有得到审批,成了“黑户”,被直接下线,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
大厂受此新规的影响较小,土豪嘛耐得住这半年,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进行产品研发,这些成本可以在整个游戏生命周期中消化掉。但对中小团队来说无异于直接判了“死刑”。
自然地,为了尽快拿到版号,许多中小团队开始像资本市场买壳资源一样去买版号,对于繁琐的办理事宜,中介代办公司也浮出水面,但代办费动辄数万元,这价格怎么能愉快地合作呢?还从侧面助长了大公司的垄断。
但中国人总能找到政策下的对策。很快就有老司机发现,新规只要求国产游戏和进口游戏在上线前必须拿版号,但并没有对苹果App Store中国区中大量存在的境外游戏做规定。
因为App Store是一个整体,所有应用都可以通过iTC后台的设置来选择向某些地区开放或屏蔽,而绝大多数App在上线时通常选择的是“所有地区”,当然中国区用户也可以看到。而本次新规并未对海外游戏进行要求,所以海外开发者账号下的游戏多数是不用过审的(这也被某些国内开发者利用为应对审核方法),这些“海外”游戏只需上线就可以进行正常的推广活动了。
苹果在落实手游新规的举措上,也应证了这个漏洞:仅要求中国地区的游戏开发人员拿版号,而不要求中国区上存在的大量境外游戏开发者拿版号。这客观导致苹果App Store中国区上的境外游戏只需要经过苹果审批就行了。
在App Store上,有些手游开发者的设置了国外账号,也发现苹果压根儿没提手游新规这事。因此完全可认定,该规定仅面向国内的游戏开发者。只要不在App Store中国区发布,就不会受到新规的限制,反之同样成立。根据最新数据,苹果最近7天从提交审核到进入审核平均用时为 68 小时,从进入审核到审核通过平均时间为 3 小时。但上面的国产游戏却多了一道拿版号的手续,将花费开发者6个月甚至更长。
所以这难道不是一种歧视?还能更坑爹一点吗?不过没关系,既然新规将国内国外区别对待,这个漏洞也是可利用的机会。
于是老司机们智商上线,使用国外开发者身份挂靠,再在苹果App Store中国区上线供中国用户下载使用。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曲线救国”,相比原先拿版号增加的支出和后续减少的收入,这种回避审核的方式降低了机会成本,提高了上线速度,虽也增加了一些成本,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明显更赞嘛。
虽然开发者有很多办法绕过审核,提高了上线产品的效率,丰富了手游市场。但整顿规范市场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这一纸新规到底有什么用呢?最终吃亏的反而是那些安分的合规开发者们。
新规漏洞导致的差别监管,引发后续一系列负面连锁效应,实质是对民族移动游戏产业一种事实上的歧视性政策。准入门槛这么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咋践行啊?怎么跟上国际游戏开发运营发展的节奏?原来有些游戏都挺好,突然给大家下架了损失谁负责?
可见,执法机构是否能对海外游戏和国产游戏做到一视同仁,非常值得思考。若要解决差别监管问题,必须确保公平,例如要求苹果App Store对于中国区的所有游戏均需拿版号。但考虑到境外游戏服务器在海外,监管鞭长莫及这一事实,为确保公平,是不是可以考虑暂缓现在的手游新规,待寻求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后,再定新规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