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飞红滴翠的季节,也是各种动植物开始复苏的日子。泥鳅象水中的小精灵这时分外活跃,被誉为水中人参,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高蛋白低脂肪,可红烧,可清炖,也可干蒸,地方传统名菜有泥鳅下挂面和泥鳅钻豆腐,补肾益气,鲜美可口,老少咸宜,是餐桌上佐食佳品。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男子汉多数都会捉泥鳅,可用网捕,可用笼装,可用针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卡(qia)棍钓,这是一件令我永难忘怀的童年趣事。
惊蛰后开始准备,春分前后开始实际操作,直至所有水田都栽上秧结束,这段时间是男孩们纷纷忙碌的季节也是收获季节。
学校下午上两节课,放学后赶紧收拾书包飞快往家跑,放下书包,两三小伙伴一起席地而坐开始“穿卡”,留在卡尖上的蚯蚓要长度适中,这是一项耐心细致的技术活,边穿边交流一些趣闻逸事,约一个小时左右基本准备就绪。
傍晚开始下卡,赤脚挎着装卡棍的竹篮从家出发,到水田边,卷起裤褪,遇到水深处,干脆光腚跳下去。小心翼翼把绕在棍上的线放松一米左右插一根,泥鳅较多的地方插密些,从水田到水塘,下完所有卡往往要跑好几里路,有时还跑到附近村庄去,别的村庄如果也有人下卡棍,是绝对不允许抢占他们领地,否则会产生纠纷。
选择田块或池塘是关键,水至清则无鱼,水浅而泥肥的地方泥鳅多又大,太深了卡子插下去看不见,传统盛产泥鳅的地方心里是有数的。水中不能有太多杂草,因为钓到的泥鳅在挣扎过程中和水草纠缠一起给起卡带来麻烦。冬闲水田多数离村庄较远且在低凹人迹罕至处,有时传言某村有孩子下卡时淹死了,小小少年忐忑不安,经过坟墓附近,心存恐惧挎着篮子深一脚浅一脚疾步奔走,虽结伴而行,但又不愿人太多,怕被别人抢占有利位置。下卡时周围只听见蛙鸣和迈腿时搅动的水声,偶尔听到青蛙噗通跳水声惊的毛骨悚然,有时故意咳嗽为自己壮胆。
天气也是重要因素,夜里气压低闷热是好机会,遇到下场小雨更佳,泥鳅纷纷出来觅食,第二天早晨准是满载而归。
拂晓,起泥鳅开始,如果夜里来寒流,春寒料峭水面结一层薄冰,过程真正痛并快乐着,水里行走冻得上下牙只打颤,水面接触处的皮肤被冰割得如针扎似。走在田埂上阵阵凛冽刺骨寒风吹过,两条腿冻得彤红麻木,脚下被硌的只能龇牙咧嘴,那滋味大概只有挨过皮鞭抽打的人才有体会。尽管上身穿着棉坎肩之类,浑身上下仍直哆嗦。提起卡子,吊着沉甸甸活蹦乱跳的泥鳅,寒冷和疼痛丢到九霄云外,连续起到几条更会得意忘形大声显摆一番。在水中提腿移向下个目标,远远看到卡棍被拉弯,周围水面荡起涟漪,一定有一条大家伙等着你,举起来向伙伴炫耀,有时狡猾的家伙会“噗通”一声脱卡逃之夭夭,懊恼不已,偶尔还能钓到黄鳝,连续几根都是空,一定很沮丧。一个晚上能钓到两三斤,运气好会钓更多。
部分泥鳅拿去卖,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大约三毛钱左右一斤,但仍能贴补部分家庭零用,同时也筹足下学期学费,部分留下改善伙食。卖不了,吃不完,腌起来晒成干泥鳅,加些辣椒等佐料蒸干泥鳅很下饭。
七十年代中期大量农药和化肥的滥用,自然环境被破坏,鱼虾和泥鳅生存条件极度恶化,一遍农药或化肥施过水面漂着很多死去的鱼虾和泥鳅,钓泥鳅成了一种奢望。如今市场卖的泥鳅多是人工饲养已失去真正野味。
少年时钓泥鳅的地方已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覆盖,钓泥鳅仅仅留在对儿时回忆或是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