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想,郁郁不得志的人是不是换个思维会活的轻松自在一些,比如: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比自己想象中更为平凡。
前两天读到毛姆的《异国他乡》,颇有感触,乔治是一个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青年,他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才华和天赋,也没有爱德华•巴纳尔德心中那份无为恬淡的快活,他是一只翅膀不够好用的飞蛾,孤注一掷的抱着一条道走到黑的决绝之心扑向那炽烈燃烧着的熊熊大火,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勇敢的让人心疼。
乔治也是一个坦率的青年,多年来一直过着被包装好的生活,没有快乐和自我,长大后,意识慢慢觉醒,在找到本色后,勇敢的扯掉了从小开始家里人给他扣上的“体面的”面具和“完美的”戏服,他大胆的释放自己的内心,并且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
很多人被斯特里克兰德吸引,被爱德华•巴纳尔德感染,而我更喜欢乔治,他更具真实感,更接地气,也更可爱可亲,却也是最决绝的。
乔治从决定弹钢琴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没有惊人的天赋,所以他跟强烈反对他的家人说,他需要时间,他会努力用时间的厚度来积累,弥补天赋上的短板,他相信假以时日他会令家人满意,也会变成他想成为的人。他说弹钢琴是他唯一想做的事情,但家里人觉得钢琴师是下等职业,而他们家经过多年的包装已然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人,不可以从事这样的职业。
最终奶奶提出与乔治做一个两年为期检验成果的协议,平息了家里的火药味,老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奶奶这招以退为进用的实在是高。
看到这里我大致已猜到两年后的情况,一个从小没有接受专业训练且无惊人天赋的青年是很难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达到协议里的检验效果。但乔治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强青年,他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愿意为此拼尽全力。
最近一直在看毛姆,大致也了解一些他的叙事风格,读到一半的时候已猜到结局,但还是不肯相信,一边读一边祈祷结局来的温和一些,很遗憾,毛姆给了乔治一个最适合他性格的结局。
看到“我”问乔治,如果两年后李•马卡特的结论对他不利的话,他该怎么办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时乔治的回答并不是在开玩笑,他是认真的。所以毛姆安排的那个惨烈的结局其实也是属于乔治最好的结局吧。
乔治对自己抱有侥幸的希望,他不甘心过身不由己的生活,他在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后,努力争取实现的机会,拼命靠近,而结局是,他接受不了拼尽全力后平凡如故的那个自己,所以他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所以我在想,接受努力过后依然平凡的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勇气?
或许更大的勇敢是:即便知道努力后结果也不会有高于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不如不做,那么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做,并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
心疼乔治,那么努力,那么坦率,那么赤诚的人啊…
怎么说呢?还是抵不过两个字——“天赋”
承认自己的平凡但不放弃努力的活着,并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善念,认真寻找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勇敢走下去。
愿我们都有直面平凡,依然勇往直前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