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对勤奋这一精神品质推崇备至,为此还留下了大量的诗句。例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等等。
但尽管如此,与之相比我们其实更惊叹于一个人的天赋。因为貌似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勤奋,但天赋却是天选之才。它只在极个别人身上显现,并最终引领其走向卓越。久而久之,一种心理共设形成了:卓越者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天赋所致,而普通人只可仰望,不可奢望。
因此,状元郎往往是文曲星下凡,佛法大师也必定具有大慧根。在西方,同样如此。人们惊叹于迈克尔·乔丹的篮球天赋,对莫扎特的音乐才能惊为天人。难道他们真的是从一开始便天赋异禀,并靠它一步步走向卓越的吗?难道我们普通人真的注定永远无法达到巅峰之境吗?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给出了坚定的答案:天才只不过是刻意练习的产物,普通人通过刻意练习一样可以成就斐然!
本书之所以一出版,便享誉全世界,是因为它并不是一本靠安慰大众来获利的鸡汤寡文,而是有理论、有证据、有逻辑的科学著作。该书由两位作者合著: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艾利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潜心几十年对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级人物进行研究,是“刻意练习”法则的创研者。其合作者普尔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他在世界最有名望的两家科学出版物《科学》和《自然》担任编辑和作者,并著有上百部重要的学术图书和报告。
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书,去寻找普通人晋升为大师的成功路径。
一、天才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训练的产物
作者开篇便用莫扎特举例。莫扎特在7岁的时候就能轻松演奏大键琴、古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在当时的欧洲产生过极大的轰动,是当时著名的“儿童作曲家”。并且据莫扎特的父亲讲,年幼的莫扎特几乎可以准确地辨别出任何一种乐器所弹奏的曲调,即他具有完美音高。据说大约在每万人中才会有一人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可是真正的万里挑一啊。因此20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将他作为确证天才存在的终极例子。
但2014年的一项实验却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通过对他们进行为期数月的训练,竟然使他们全部都具备了完美音高。同时作者也开始对莫扎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最后并没有发现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10岁之前的莫扎特具备创作重大影响力作品的才能。而当他开始进行原创之前,已经经过了十年的刻苦练习。
作者艾里克森还曾自己做过一项研究。他让音乐学院的教授辨认出三组学生。第一组的学生在教授们的眼里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则是被认为相对优秀;第三组的学生则干脆被认为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有趣的是,通过研究,艾利克森发现三组学生的差异性主要源于练习时间。在18岁之前,第一组学生平均练习了7401个小时,第二组为5301个小时,而第三组只有3420小时。
我们周围的确有些人能力出众,才华横溢。但本书告诉我们:优秀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出众,而是靠持久的练习。
二、成就卓越的黄金标准:刻意练习
只要不停地练习就可以成为领域专家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做了几十年饭菜的家庭主妇,其厨艺依旧不敢恭维;有些人天天坚持写作,最终也并没有成为大作家。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认为练习大体有两种:天真的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
说白了,天真的练习就是简单的重复。希望通过形式上的重复达到更高的水平是难以实现的。而有目的的练习则不同。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呢?我们还要从艾利克森的一个实验说起。
根据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示,我们的大脑一般只能将7件事物立即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以大约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读出一串数字的话,我们基本只能复述出7个。而作者持续对一名卡内基梅隆大学学生史蒂夫·法隆进行了训练。最后他记忆的数字竟然达到了惊人的82个。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过程,并且它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就要学会把总目标尽量进行细化和分解。这些更为明确具体的小目标就可以有效引导你进行明确的学习,最后通过积小胜而得大胜。
2.专注。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反馈。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了解自身的不足,这样才会对不足进行进一步解决。
4.走出舒适区。人往往只愿意停留于舒适的区间进行反复的练习,但这毫无意义。不反复进行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人便永远无法进步。那么只要一个人进行持续不断的有目的的练习就会成为杰出人物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艾利克森在史蒂夫之后又招募了两位志愿者进行同样的记忆实验。第一位将记忆数字的能力强化到了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地步,然而和史蒂夫相比,她最终只能够记住20个左右的数字。而第二位则最终记住了大约100个数字。
实验告诉我们:持续的有目的练习就其效果来说因人而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是否构建了更为有效的心理表征,在上述实验具体表现为记忆术的优劣。而刻意练习是提高人们在各领域的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
因此作者认为刻意练习的特点不仅包括有目的的练习的所有特征,还包括一项较为重要的特点,那便是:努力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并自我反思,从而创建更为有效的心理表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可以造就卓越,唯有刻意练习才是成就卓越的黄金标准!
三、为什么刻意练习有效
本书不仅对什么是刻意练习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还对刻意练习之所有有效的背后机理进行了生理学层面的剖析。
大脑的结构与运行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伦敦的道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对于旅客来讲最有效的旅行方式便是打出租车。这就非常考验出租车司机的思考能力。他们要考虑行驶距离、交通情况以及关于交通的一切细节,然后制定一个最佳的方案将旅客从A地载往B地。
马圭尔通过多年对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合格的出租车司机相较与不太熟悉伦敦街道的普通人拥有更大的海马体,因为它负责导航。因此,持续的训练的确会引起大脑结构的改变。通俗点讲:大脑就像肌肉,越练越大。然而这种改变只有在足够强度的练习中才会出现。
大脑和身体一样,偏爱稳定性。只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打破这种稳定,大脑才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就是刻意练习有效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强调练习要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之所有有效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十分强调形成有效的心理表征的重要性。曾有科学家对国际象棋大师、水平中等的棋手以及新手进行了测试。当要求他们要在五分钟之内记住一盘残局上的棋子时,大师表现出了强大的记忆优势。然而当要求他们记住棋盘上乱放的棋子时,所有人的记忆表现几乎旗鼓相当。因此,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头脑中已经储备了几万个有意义的数据块,当看到一盘真正的棋局时,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块立马产生作用,使得短时记忆的内容与长时记忆相联系。而这些数据块便是之前提到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书上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副相对应的画像,这便是我们对于这幅画的心理表征。不仅是象棋大师,所有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便在于心理表征的不同。而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就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
四、在生活、工作中怎样去运用刻意练习
了解了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其背后的机理之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将其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呢?
首先,辨认该领域的专家;其次,找出专家和普通人的差别;第三,找到优秀的能给予指导和反馈的导师;第四,对具体的目标进行持续的练习,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第五,在练习中通过专注、反馈和纠正来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并且要采用各种方法保持自己的动机。
总的看来,《刻意练习》给我们提出了人生晋阶的终极指南。它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成就伟大。然而成就伟大并不能通过简简单单的努力奋斗来实现,也并不能仅凭按照1万小时定律去做就梦想成真。它需要你去了解杰出人物的优点和长处,然后找一位高明的老师,有针对性的反复进行目的性训练,从而逐步改进自己的心理表征,最终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