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语惠心 原创
说到家庭教育,是现代家长们的心头大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与此同时,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发达,给孩子带来更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
于是,家长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甚至是束手无策让人无助的。这时家长就会想到购买育儿书或者直接请教教育专家,再或者向成功的家庭案例学习方法。
那么,按照以上各途径学来的方法,就真的那么有效吗?
===1===
明明(化名)的父母忙于工作,是老人一手把他带大,从小宠溺惯了的明明是越大越不听话。进入小学后经常惹是生非,老师拿他没办法,就经常请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明明的父母慢慢发现,跟他无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似乎就要跟大人对着干,父母很是头疼,到处寻求办法。
有人给明明的父母推荐了一本很畅销的家庭教育类某书,父母觉得很适合他家孩子的情况,如获至宝一样拿来反复阅读学习,然后按照从书上学来的方法对明明实施。
结果呢?孩子该怎样还是怎样,根本无法和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于是父母觉得书上写的都是空道理骗人的。
最后父母失去了耐性,干脆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痛批,甚至上演一场家庭武打片。而明明的问题确越来越严重。
其实,明明的问题不是出在沟通上,而是因为缺少父爱母爱。
明明从小跟着老人,虽然老人对明明是宠爱有佳达到了宠溺的地步。但是任何人,再多的爱,都代替不了父爱母爱。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不得不用极端的方法引起父母的关注。可是换来的是父母的批评说教和体罚,并不是关爱,孩子当然不爱听,反而更加叛逆。
===2===
记得我小时候,我妈看到同事的孩子整天捧着本书读的津津有味的就非常羡慕。她问同事是怎么做到的,同事说:“你就买书给她看,看多了就喜欢了。”
于是我妈也不问我喜欢看啥,下血本给我买了一本足有7cm厚的《少年知识大全》,扔在我面前让我读。我翻开来一看,里面密密麻麻的小字,一个图片都没有。
我家除了我的课本,就没出现过别的书籍,突然让我读这样的一本书,瞬间抵触到眩晕想吐,然后我就再也没动过那本书了,后来很长时间也没再看过课外书。
到现在那本厚重的书还陈列在我的书架上,我都还不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内容,当时差点断送了我的阅读兴趣。
而我自己有了儿子之后,从他一岁半,我就每天读绘本故事给他听,读他喜欢听的故事,让他觉得书这个东西很神奇,那里面有让他感到愉快的东西。
每天不间断的一直读到他上幼儿园中班,我开始慢慢放手,让他自己试着读简短的小故事(一整页色彩鲜丽的画配一两句话)。然后再到大班的独立阅读,再到小学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广泛。然后开始有部分家长学我,给孩子不断的买书。
其实,这部分家长就像当年的我妈。只看到表面人家家里书多,孩子爱看书。实际上她不知道,阅读兴趣是长时间的,一点一点的,被环境熏陶出来的。
而且,我对儿子使用的方法,对别的孩子不见得有效。
有些东西真的不是按你看到的表面现象来模仿就能成功的。
===3===
有一次家长沙龙,主讲人是某中学请来的一位学生家长,也是一名作家,出版多本悬疑类长篇小说。受他的熏陶和培养,他的女儿也在写作方面非常优秀。才上初中二年级,就已经在网络上创作了青春校园类长篇小说,并受到非常多的粉丝追捧。
在沙龙上,这位作家分享了他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训练写作能力的道路上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其中有一个小方法,是给孩子开通一个博客来让孩子写作用。
有一位家长回去就照做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但写作没长进,游戏倒是偷偷玩了不少,差点成瘾。
这位家长只记得开通博客这种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孩子写作了,却忽略了作家在沙龙上讲的很多起着至关重要的细节部分。
再就是最重要的环境熏陶和榜样作用。
======
为什么很多家长学习了教育的书籍,上了家长沙龙的课,模仿了成功家庭的案例,却很难收到同样成功的效果呢?我自己也有同样的体会,最后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熏陶不同。
2、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思维不同,兴趣爱好.学习和接受能力都各不相同。
3、家长自身的素质能力不同。
4、出现问题的根源不同。
5、综合很多各方面,有形的无形的细节因素影响。
那么家庭教育的正确姿势该是怎么样的呢?我是试着这样做的:
1、家长平时在各种途径学习到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先吸收、沉淀,然后经过思考要学会举一反三,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看清问题出现的根源,对症下药。
3、随时密切的观察所用方法是否起效,以便随时调整方案。
注意!观察孩子要不动声色,旁敲侧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家长要有敏锐的眼睛,敏感的直觉。
最重要的是,敏感的直觉不要变成多疑。初步观察到了什么不理想的情况不要激动。听说了什么要经过冷静分析,不要一听就炸。试着给孩子一个适当“犯错”自己改正的机会,也许你会收获惊喜!
其实就是平时家长们说的,斗智斗勇。目的是为了不让孩子感觉你是在监视TA,控制TA,然后变得更加叛逆和封闭自己。
家长只有尽可能的接近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才有可能更好的实施教育,你平时从各途径所学来的经验和方法,你会发现其实还挺好用。
我不是教育家,我在育儿道路上也遇到过很多烦恼,我只是把我的感受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的其它文章:
《楼下树上的喜鹊窝》《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写在38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