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看《马丁·伊登》时,我是冲着自下而上的阶级如何流通去看的。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底层人逆袭成为大作家的故事,我以为会多多少少看到一些干货,但是,刨除其中有关写作的情节,我对男主角的选择感到困惑,于是试着用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整个故事的脉络,我所理解的故事是这样的:
马丁伊登是一位工人,有一天当他在一户体面人家遇到了迥异于平生所见过姑娘的来自文明社会的小姐,立刻坠入情网之中。与其说是一见钟情,马丁伊登没有意识到,在内心深处,他是渴望摆脱庸俗重复的底层处境,尽管他平时显得并不怎样,但是当他如同盖茨比一样,在内心之中潜藏着对“绿光”的向往,而这种超乎寻常的热情在遇到符合想象中的异性的美时,立刻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向天边蔓延。
为了生存,当身上的钱花光时,他不得不咬着牙去做畜生干的活,洗衣店里的衣服永远无穷无尽,之前无论他如何学习都不觉得灰心,只要一想到那如林中仙女一样的心上人,他便充满了力量。他当然不知道自以为的心中所爱其实和寻常女人并无区别,只不过来源于家境的影响,她那所在阶层的教育使得她看上去具有一位大家闺秀的风范,但他那一片迷茫的心中把她当成了闪闪发亮的明珠,她是他的力量来源之一,另一种力量则是他好似初生婴儿一般对学习、写作、哲学的热忱。但是当他身在洗衣店的时候,那种奇妙的感觉一下消失殆尽,他从精神上麻木了自己,简直好像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他甚至失去了翻开一页书本的兴趣,当他终于离开洗衣店时,他也回到正常的节奏当中。
当我以为马丁伊登会顺利抱得美人归时,整个故事的后半部分却一点点坍塌,就像大厦轰然倒下,一篇对马丁信口开河地污蔑,摧毁了他的一切。于是他的未婚妻匆匆和他分手,一直白眼相加的亲戚终于有充分的理由驱逐这个和他们不同的人。最后的关键,马丁一位朋友的离世,却使得马丁借势而起,他终于获得了之前一直理想中的成功,但是他却无法再写出东西了。因为信仰已经崩塌,来自外界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脆弱的心灵,他既然在内部无法获得支柱,那么用死亡为自己画上一个句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一点上,他和盖茨比似乎很相似,没受过教育的贫瘠内心犹如荒漠,他们把精神上的渴求寄托于其他的人或事物上,而一旦绿光扯下了朦胧的面纱,露出残酷的真容,他们也就再没有力量去寻找下一道生命中遥不可及的绿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