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不易,养娃更不易。既然生下了他/她,无论如何都要培育好他们。在我的周围,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新手父母,他们每日小心翼翼的伺候娃,给娃买了一堆一堆的玩具和绘本,报了不止一个的早教班、英语班,只要一有时间就陪娃看书、画画,把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娃的身上,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到娃的未来。初为父母的我们在养娃育娃的过程中每一天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然而,我们真的学会了如何有效地陪伴了吗?2岁宝宝如何与父母以外的人群交往?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培养两岁宝宝的社交能力。
父母有效引导帮宝宝迈出社交第一步
2岁宝宝,对世间的人与事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判断,大多都知道了自己周围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其他宝宝、其他大人。此时正是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一方面,他们对陌生的东西会有戒备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按耐不住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而这时,父母就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宝宝跨越心理戒备,勇敢迈出第一步。
我有一个两岁半的女宝宝叫毛豆,现在我和豆爸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带着毛豆到院子楼下玩两个小时。一起玩耍的伙伴都是比他大的小孩,有些甚至已经上了小学,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玩耍的意愿,反而在大孩子的带动下玩得更HIGH,跑得更疯。
我们居住的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老人居多,院子很小,没有任何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我们搬来不久,和院子里的人都不太熟悉。毛豆2岁半以前一直被我们带到外面花园或隔壁新小区玩耍。但随着毛豆逐渐长大,她开始留意起身边的孩子,并且会主动模仿。有一天,我们下楼玩耍时,看见院子凉亭里聚集着7,8个小孩(这个凉亭是小区里孩子唯一可以玩耍的地方,其他的地方都成了停车场)我和豆爸带着小毛豆本来是打算出去玩的,看到院子里有这么多的小朋友,我们决定停留片刻,看小毛豆是否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结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小毛豆居然和他们玩的很好。小朋友们疯跑,她也疯跑,小朋友们大叫,她也大叫。但是小毛豆毕竟是他们中间最小的一个,有许多游戏她都参与不上,或者不太理解,玩了一会就想回家了。我和豆爸此时并没有依着毛豆带她回家,而是主动加入到小朋友的游戏中。
我们主动设置“议程”,并制定游戏“规则”,结束了小朋友们无序的状态。比如,我们玩“一网不捞鱼”,我和豆爸当渔网,让小朋友排成小火车的样子挨个进渔网,这样,就保证了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能参与到游戏中,不会因为自己的体力不足被排挤。之后,“捉迷藏”“老鹰捉小鸡”“三个字”等游戏,我们都全程参与,并乐在其中。孩子们先前三两两各玩各的,现在因为有了两个成人朋友的参与,都自发的加入进来,变成了一个集体的运动。小毛豆也玩的特别high,懂了不少游戏的玩法。自那天以后,小朋友们都知道小区里有小毛豆这个小妹妹了,都会主动跟她玩,一些哥哥姐姐还会有意带着小毛豆玩。家长们也都知道我们了,我们也渐渐融入了这个社区里。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小区里也陆续有一些爸爸加入到游戏中。从某种程度上讲,爸爸比妈妈更会带孩子玩耍,因为他们敢玩、会玩,而且更强调规则和秩序。有时候妈妈更在意的是孩子会不会磕着碰着、摔跤之类的,这样就容易束缚孩子的手脚。
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社交
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摩擦是常有的事。有些父母怕孩子吃亏,事事都要干预,甚至妨碍了小孩子正常的社交生活;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吃亏,明里暗里不断告诫有孩子欺负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吃一点亏;有些父母,完全撒手不管,小孩子受伤了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父母在孩子社交生活中,都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在孩子发生摩擦时,父母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其实是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并没有什么权威答案,一切在于度的掌握。
摩擦分为好几种,如果是轻微的摩擦,比如,宝宝的玩具被抢了,若宝宝并不在意,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如果宝宝很不高兴,甚至哭的很厉害,家长就需要介入了。当然,家长不能上去硬抢,而是与那位抢玩具的小朋友说,“小妹妹欢她的玩具,你们一起玩好吗”,“或者你把你的玩具给小妹妹玩”,这其实是在向对方家长提出建议,让其来摆平。
第二种摩擦就是比较严重的纷争了,甚至会大打出手。这时,家长就要出面解决纷争。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对,要严肃地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你打小朋友了,这样不对,你要向那个小朋友道歉,你看她都被你打疼了。”如果是别人孩子不对,你首先该制止别的小朋友再继续欺负你的小孩,然后大声对着自己的宝宝说,“没事,你很坚强,小朋友打人不对,我们不跟她玩了。”这样既是告诫自己的小孩,打人是不对的,那个小朋友做错了,也是对打人孩子的家长提出抗议。接下来的事,就交给对方家长了。不过,回到家,我们也可以再一次对自己的小孩子说明,打人是不对的,我们不要主动打人,但是要是被人打了,也不要害怕,可以大声告诉那个打人小孩,“打人是不对的,我不跟你玩。”
其实,关于如何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处理矛盾,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答案也会不一样。养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言,每一步的用心和无数次的试错,慢慢地就积累成了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