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姑娘让这个春节过的有点尴尬。起因很简单,去江西农村的男友家过年,被粗陋的饭菜吓到,随后晒了张图到论坛,决定分手并返程,引发热议。国人历来有将家事私事上升到阶级层面、道德层面的习惯,或者人肉当局者,或者质疑真假性,我冷眼观之,不做评判。
若非要问我怎么看,首先这是一桩极其私人的感情纠葛,而感情是世间所有问题中最为复杂难辨的,要不怎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外人所窥之处只是冰山一角,网上的发酵也不过是看客的又一次集体意淫。
年近不惑如我,经历过暗恋、明恋、热恋、失恋,体验过婚姻的柴米油盐、鸡飞狗跳,不敢说阅历多丰富,但起码我可以断定,一个热恋中的女孩绝不会因为一顿粗茶淡饭而当即决定返程,即便眼前所见超出了心理预期,也不会失控到拔腿就走,毕竟这又不是捉奸在床。何况照片上的那顿饭并非差到不能下咽,要我看,有鱼有肉,花样也凑和,若是换个环境、换套餐具、添支蜡烛、放点音乐,说不定还能冒充情人节的一顿佳肴。所以,如果女孩真的因此拂袖而去,全然不顾过年礼数和男友及一众亲人的感受,只能说明这对小儿女的感情早已暗藏雷区,这顿饭不过是一个引爆点。
将一段感情的成败孤立地解读为贫富悬殊、阶级差异,有点高,也有点冷。感情之美,就在于一人一种,鲜活生动,有温度,有纠结,有你强我弱,也有势均力敌,有从未红过一次脸,也有床头吵架床尾和。而我今天讲的故事,背景同上海姑娘,结局却大相径庭。最重要的是,它足够暖心,它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依然可以相信,爱情那么美好,爱情有战胜一切差异的力量。
大哥和嫂子的结合纯属门不当、户不对。大哥是八十年代初最早学应用数学的高材生,眉目俊朗,人品端正,单说个人条件,算上等。但论及家庭背景,立马减分。我们家是典型的贫寒人家,父亲因为爷爷的历史问题,当了一辈子普通工人,母亲六二年压缩回村,一边持家一边务农。兄妹四人要穿衣吃饭上学读书,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十瓣花。
网上有篇文章曾说,“凤凰男”带女友回家的最大尴尬是厕所,在院子里挖一大坑,四面围起半人高的土墙,没有蹲坑,男女共用,阴冷潮湿,味道刺鼻,看到这儿你也许会觉得不适,但这对我来说毫不陌生,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到八岁。北方农村的厕所普遍如此,现在依然是这样。
后来为了让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家迁到了县城,租房、搬家、转学,是我儿时唯一的记忆。日子过的最紧巴时,母亲什么都干过,摆地摊卖衣服、蒸馒头卖馒头、做碗坨卖碗坨、种菜卖菜……靠着一双手,供养一家人。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们县的副县长托人上门说媒了。原来大哥大学毕业后回母校任教,有一次去教育局办事时偶遇副县长,被相中了。当时嫂子刚从省城的医科大毕业,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父亲拿给她看大哥的照片并征询她意见时,她例外地选择了沉默。要知道,之前每次有人拿着小伙子的照片给她说媒,她都是坚定地摇头拒绝。
嫂子相貌平平,主要看气质。她钦慕大哥的才华横溢和俊朗外表,大哥喜欢她的大大咧咧和开朗热情,他们以滥俗的相亲开始,水到渠成地相爱了。只不过,与上海姑娘不同的是,对于哥嫂的姻缘,不赞成的是父亲。
这是一桩悬殊太大的婚事。印象最深的是嫂子第一次登门,母亲把洗的发亮的苹果塞她手里,眼瞅着嫂子将啃完的果核扔到簸箕里,而那果核上分明还有厚厚的果肉,躲在门背后的我馋的直咽口水,因为我们家一年到头是很少能吃上水果的。现实就是这样,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两个家庭的每一项都差了无数个台阶。父亲与副县长促膝长谈,“亲家,说心里话咱两家不般配,我怕闺女嫁到我们家受苦。”父亲的预言在后来大哥和嫂子的生活中被一再证实。
结婚后,嫂子和大哥住在医科大教工楼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屋里,与水房和厕所比邻而居。一次水房漏水,大半夜把俩人泡醒了,一睁眼鞋子满地漂,所有的东西都淹在水里。第二天嫂子父亲来看她,眼圈儿立马红了。自家的闺女论能力、论出身、论学历,样样都不差,凭什么跟着个穷小子受这份罪。嫂子心里委屈不委屈我不知道,我只看见她越来越丰润白皙的脸庞,闪耀着幸福的光彩。大哥当时已调到太钢,所学专业终于派上了用场。嫂子留校任教,带着一帮大学生整天和小白鼠打交道。大哥生活能力基本为零,嫂子做的一手好菜,两个人常在周末到我就读的学校看我,他们在夕阳下手牵手离开的背影,成为我对爱情和婚姻最初的憧憬。
当时没有“凤凰男”一词,但大哥具备了“凤凰男”的大部分特征。比如,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是大哥买的,我的上学费用是大哥掏的,我毕业后打工期间是长期寄住在哥嫂家的。而嫂子,给了大哥最大的体谅,她也因此收获了我们全家人的尊重和爱护。小侄儿出生后,母亲就住在哥嫂家带孩子,时不时有老家的远亲要来看病,母亲总是会第一时间替嫂子挡了;嫂子神经大条,一门心思做学问,家里经常乱的像个猪圈,母亲会一边笑着唠叨两句一边帮她归置,就像对自家女儿;在孩子的问题上,嫂子基本不插手,即便发表意见,母亲也总是照嫂子说的去做。
这么多年,大哥的事业平平淡淡,并没有上演屌丝逆袭的故事,反倒是支持着嫂子直奔读研、读博的道路而去,他们的经济条件也一直维持着最普通的双职工水准。这桩从外面看注定矛盾重重的婚姻,似乎有无数个可以引爆的点,比如女强男弱,比如贫贱夫妻百事哀,比如大哥太关照自家兄妹。可是没有,这个家庭一直保持着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姑嫂融洽的状态,直到哥嫂远渡重洋,去了美国。代价是,大哥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
嫂子搞科研,每天忙到很晚,大哥语言不通,找不到工作,干脆做起了全职后勤,从前连煮面都不会的他,现在做的一手好饭,只为犒劳辛苦奔波的嫂子。一个是研究血液的博士后,一个是系着围裙的家庭煮夫,但世俗标准下的地位差异丝毫不影响大哥在嫂子心里的位置。在她看来,大哥依然是她心中才华横溢的理工男,她的每一篇专业论文,都会让大哥帮忙审稿,梳理逻辑,俨然是她的专职秘书。
年前看他们发回来的照片,两人都胖了,像刚结婚时那样,脸上有幸福的光彩。现在解读他们的爱情,我更愿意相信“不忘初心”一说。当年喜欢彼此什么,现在依然如是,那才是婚姻的根和本,至于日后你在其他方面长进了,那是意外之喜,是锦上添花,如此,便会时刻怀抱惜福和感恩之心。
任何年代,任何阶层,婚姻的缔结说到底还是要以“爱”为根基。就连放浪形骸的冯唐,在谈到婚姻时也是一脸严肃:两个人还是要爱过的,即便成了灰,也是后来婚姻的基础。
我想,如果是奔着爱而去,至少那个上海姑娘在内心作出分手的决定时,还是会顾及男友一家人为迎接她而付出的全部努力,把这个年乐呵呵过完吧。
毕竟,有爱,才会不舍得伤害对方,才会有善意和怜惜。连分手,也是一道温柔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