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27日,由上海谷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GUMI全国幼儿音乐美育研讨会暨幼儿音乐美育高峰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是一次教育人与音乐人的对话。与会专家指出,此次研讨会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命题——艺术教育如何去功利化,如何走进孩子,如何服务于孩子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成长本身。这样一个共识正是专业人士起而行之行动的起点。
由“一台放做摆设的钢琴”,
引发幼儿音乐教育“异化”之讨论
“我的女儿也曾有艰难学习钢琴的经历。她放弃学习后,钢琴占据了她房间一半的空间,成为摆设。”会上,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贺春兰的这番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我的家里也有一台放做摆设的钢琴。”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原主任李俊修遗憾地指出,现在很多孩子上到三、四年级,基本上就跟钢琴无缘了,一是没时间二是没兴趣。“音乐教育怎么做,才能既增加素养,又不让孩子反感?”值得反思。
一位家长也感慨:“当初我们买钢琴都是盲目的,后来钢琴异化了我们的母子关系,最终在与孩子的争吵与碰撞中,忘了最初买钢琴的目的是什么。”还有家长用“两军对峙”来形容在孩子学钢琴时母子关系。“钢琴”成为不少家长与孩子之间“对抗”的理由。
音乐教育的“异化”成为与会者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现在的音乐教育不是在教孩子真正的音乐。”P&O音乐创始人林海标一针见血地给出当下音乐教育“异化”的原因。“一是因为我们不教声音。”他反问,假如音乐跟声音没关系了,那还教什么呢?耳朵不听,思维怎能构建?怎样与心灵沟通?
“二是我们教的方法有问题”。他指出,首先是孩子聆听力与表现力的矛盾。即我们更注重表现出来的东西,如这个孩子会弹琴吗?弹到几级了?对“听觉反应是否很灵敏”这一本质问题却少有关注。其次,以“识”的方式教学。教育教学中重视技巧的传授,而忽略音乐跟人、跟情绪的关系。“音乐本体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最需要正视的问题。第三,以模仿为主体的教学。试问,没有创造性的引领,孩子怎么会有创造力?假如说艺术不能养育孩子的灵性,还有什么能养育孩子的灵性?
当下音乐教育的学习多是“功利诱导性的”,而非“本能自觉的方式”,也是音乐教育“异化”的重要原因。一个重要体现是“学钢琴、学艺术是为了考级,考级是为了加分、升学”,而忽略了音乐对于学生在培养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这一美育根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主任、《钢琴艺术》杂志常务副主编李航遗憾于国内对孩子“合作意识”重视极弱。她的女儿在参加合唱团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合作意识”,她觉得“二重奏”是很美的形式。但在国内现有教育、升学体系中将之根本忽略。“学艺术不能有功利性,功利了一定学不好。”与会者纷纷表示。
幼儿音乐教育,
要回归美感体验与思维建构的原点
“你可能唱不了一首完整的歌,但你有耳朵在。”林海标认为,幼儿音乐教育要回归“聆听”这一本能。音乐首先是声音的艺术,要让孩子建立对声音的概念与聆听的体验。没有聆听,音乐的一切都不成立。但遗憾地是,“我们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中,缺少真正给孩子聆听的东西。”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陆泓对此表示认同。她认为,听力是那么重要,“要让孩子用耳朵听,听到心里有满足感和自信”。音乐就是对声音的训练,让小孩对声音有美感。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耳朵、听觉对美的声音的不断的积累、判断、追求。
“声音是由不同元素组成,元素的组合是有逻辑的,其背后是思维表达。因此,音乐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构建起声音的‘组合与逻辑’”。林海标进一步指出,因为对人生的聆听是所有的生命自然带来的东西,但是站在对孩子思维构建角度,仅仅限于人生本身的自然教育是不够的,“器乐化”教育就变成了必然要求。其核心思想是以不同乐器的声音差异性,以及对音乐内涵表达的不同擅长,引导儿童对声音的丰富性体验,培养儿童对声音的敏感性与听辨力,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儿童用创作性音乐思维对声音元素进行“组合性”实践,继而实现音乐思维的建立。
陆泓也强调,音乐不仅是好的声音,也是有变化的声音,小孩子在很简单的曲子里面要注意句法、结构,要让其有表述的能力。
而且,“声音标准的建立一定要依据孩子本体的美感体验,而不是老师的”,什么声音好听,不是你老师说好听,而是孩子体会到好听,这种标准前提下,才有可能“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完整发展,才能谈到美育的根本,否则我们只能说孩子有技能,而不能说有艺术本身的感知。”徐汇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部原部长、资深教研员郑艺,上海谷米文化幼儿音乐教育总监刘永芝等多位与会者也都表示,幼儿音乐教育中一定要避免“用成人思维去理解孩子”,“教师一定要跟着儿童的学习节奏,为其服务。”
回归本真的幼儿音乐教育,
需要专业工作者、家长一起起而行之
与会者一致表示:只有教育人、家长、孩子、全社会共同努力,幼儿音乐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有一次,我走到老师跟前说,张老师,这个钢琴真好玩。她说怎么好玩?我愣了一下,说好像我想讲什么话,它都能说。老师说,你想讲什么?我就唱了一句歌。她就用钢琴弹出来了。”陆泓以自己的幼儿园音乐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影响阐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她使我走上学钢琴的道路。我永远感谢她。”
“小孩子跟我是平等的,我会尊重他,这是一个基本的起点。”现在同样成为教师的她分享教育经验说,在教育过程中,不要着急,不要在第一堂课里讲了很多东西,否则第二堂课他可能就不来了。但同时她提醒,“在内心里面,你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专业教育者,你要非常敏锐、专业,用最好的方法和体贴让小孩子一点点跟着你进步,使他少走弯路。”
郑艺则从家长角度提出建议,“在音乐教育中,孩子的自主性、自我认同、自信很重要。他非常渴望得到成人的关注、陪伴、参与。我们成人要配合他,给他自信与认同。”她举例说,自己的小孙子跟着音乐节奏打拍子时,一定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跟着一起动起来,他才会满足、快乐。
“音乐教育大家都认为是重要的,然而在理论探索中需要进一步探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志彬强调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一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在整体上、在相互关系中,音乐教育能不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二是眼前和未来的关系。音乐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三是音乐教育中环境与兴趣是什么关系?如何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五是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美好人格的滋养,但音乐教育怎么就影响了人的审美、怎么就影响了人的思维?”贺春兰也指出,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停留在经验主义的阶段,希望专业人士进一步用结构化探索、解析式思维作出揭示。
李俊修建议,政府对音乐、艺术等素养类社会培训要给予一定支持。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小提琴教师学会荣誉会长赵诞青则建议,政府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第一线教师进行培养与资格审定。(写于2017年8月)